第十章 下午的旧书店街(第2/5页)

她好像对于书卖得好不好、评价如何一点兴趣都没有。感觉好像出书之后,书就已经离开自己的手一样。

3

一开始读到时,我很兴奋。

感觉不像是一个才二十岁出头的女生写的。构思缜密、叙事冷静、文笔也很稳定。如果不是因为先知道她是大学生,我还真猜不出来是几岁的人写的。

还有……该怎么说呢?我不知道这样的用词恰当与否?我有一种不吉祥的异样感觉。

嗯……我也说不清楚。不只是作者写的东西,还包含了只存在于书中的冷酷视线,好像奇妙的磁场一样。书中给人那种感觉。

我想你也知道,这世界上就是有所谓的fluke (偶然的幸运)。

所谓的侥幸或是新手的好运道,的确是存在的。

人在创作某些东西的时候,无关于作者的企图,刚好会有什么东西附在身上。因为作者没有写下一本书,所以这本书是否只是侥幸就不得而知了。但总之,其中是含有这种成分的。这个真实的事件和帝银事件并称是耐人寻味的事件,结局也都是充满了疑点。因此我早就算准了应该会形成话题吧。

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出了真相没有?大概对这个作品而言,那不是问题所在。硬要说的话,倒是跟卡波提的《冷血》的感觉相近吧。无法归类是创作文学或非创作文学,很难贴上标签,又不能说是文艺作品。整本书的内容令人有些不安,但那就是这个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在我过去所做过的书当中,这算是一本风格和性质都相当特异的作品吧。跟其他书都不太一样,就是有其特色,仿佛存在的世界很不同。感觉就是这些吧。

4

是呀,她最初开出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我们接收这个纸箱。

是的,这是她写稿时所采用的所有资料。

现在她手边应该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吧。因为全部都在这里了。

里面有很多录音带喔,不过不知道那些带子现在还可不可以听。我想是不行吧。我一直都当成是私人的东西放在公司的架子上。要说是我的保存方式太糟糕,那我也没有话说。她倒是很干脆地表示要丢要烧,随便我处理,总之她就是不想留。所以一校对完,她就毫不留恋地整箱寄过来。

没有,我只是稍微过目一下,没有仔细地看完全部。对我而言,只要确定是她自己调查、自己完成的作品就好了,没有必要翻箱倒柜地查看内容物。

可是就算她要我自行处理,我也办不到。

那本笔记是她的采访日志。

内容很平淡,就像她的人一样,平平淡淡的。

里面所写的数字指的是受访对象,在书后面有做成名单。最后一共有将近四十个人。有的人不知去处、有的人不肯接受采访,并非名单上所有的人都有接触过。

所谓的K君,就是协助她采访调查的大学学弟。北陆夏天的酷热似乎让他有点吃不消。

嗄?这些英文字母代表什么意思吗?

那是旧书店啦。

5

她好像是将市内的旧书店以店名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来称呼。

是呀,在《被遗忘的祭典》书中,倒是没有提到她进出旧书店的事。

虽然说这是一本报导文学、创作文学、过去、还有现在混成一体的作品,可是就算她做了采访,恐怕也得将进出旧书店的部分割爱吧。

这个嘛,我想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单纯就作品的效果来说,可能只是想更简单、明确化吧。实际上,我也觉得现在的形式比较好。

啊,日记中出现的“G”就是那个呀,那本薄薄的杂志。

箱子里面不是有整捆的过期杂志吗?

好像是同人志还是迷你通讯之类的小众杂志吧。也就是所谓的八卦杂志。内容通常是限定区域、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八卦、爆料报导,一种很具地方色彩的杂志。她想找事件当时所发行的那本杂志。

她好像在调查当时流传的谣言、办案情况的漏网消息、来自医院方面的被害人等传闻。那种局限在当地小范围的流行话题,往往是外界很难窥探到的部分。尤其被害人又是地方上的有力人士,就更具可看性了。她大概是想了解被害人一家的过往和评价吧。只是她当初所怀疑的一些事项,似乎也都没有找到可以佐证的线索。

虽然有点寒酸,不过也算是引人在意的杂志啦。

内容都还满无聊的吧。

内容几乎都是像小孩子说人坏话一样,充满了手工的朴拙感。

广告也多半是情色行业。不过如果这种杂志发行成一般商业杂志,内容就会很生猛,感觉血淋淋地很吓人。

仿佛可以看见媒体这种行业的原点。

现在的媒体,就好像住家附近变漂亮的公布栏。翻阅这种杂志,就会深深感受到一开始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什么市民运动啦、报社之类的,真是令人感慨良多。

我因为对这种杂志很有兴趣,所以每一本都彻头彻尾读过了,可是没有看到有关被害医院的报导。不过不是所有的过期杂志都搜集全了,因此我也不能断言都没有。

嗯,照这样看来,她是花了很多时间逛旧书店。

K市是个古老的城镇,又有旧制高中和几所大学,所以有很多学生街,自然旧书店也不少。的确,旧书店也都集中在某些区域,逛起来说不定很轻松。古城和旧书店果然是很相配的。

是呀,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堪称是世界最大的旧书店街。说真的,这几年来这条路的样子也改变了很多。

现在年轻人之间也开始流行逛旧书店,真是不可思议呢。

那是因为世界上的人,可分为会进旧书店的人和不进去的人两种。

嗄?

那本笔记怎么样了吗?

采访对象中,独独少了6号?

哇,你还满厉害的嘛。

竟然还注意到这一点。没有啦,我没有要试探你的意思。

事实上我一开始读那本笔记时也注意到了。下意识在脑海里中用消去法将出现过的号码一一消掉,结果就只有6号,始终没有出现过。你是同业的吗?不是?我也问过她了喔。6号是谁?书后面的名单上也没有提到。

然后她说是在事件中逃过一劫的女性。

她人已经去了国外,结果最想采访的对象却没有机会碰面,让她觉得很遗憾。

6

说到一书作家,大家第一个想到还是玛格丽特·密契尔(Margaret Mitchell)吧。玛格丽特·密契尔将一皮箱的原稿寄给了某编辑,还不断打电报询问结果。拗不过她的热情,编辑只好在火车中开始翻阅那本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好羡慕可以最早读到那本小说的编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