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脉络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第4/8页)

我在跟许多读者交流时,常常遇到一个问题,清末的改革是不是假改革?我告诉他们,它是真金白银地改革。教育改革废除科举是真的,司法和法律改革是真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说假也不是,在各个地方,原来中国的体制是很粗陋的,不要说中国是文明大国,其实中国的国家机构是很落后的,当然一方面它有好的,比如科举制后来变成公务员考试制度,这方面是好的。但另一方面,整个国家架构不像西方那样,中国没有封建制,地方不能牵制中央,因为封建是彼此有权利义务的,各地的封建诸侯在完成自己的义务之外是有自己的权利的,在中国则是大一统,没有这种东西。中国也没有像西方发展出一个独立的司法系统,也没有地方自治的体制,但是从1906年预备立宪以后,它开出一个单子,哪年做什么哪年完成什么,用九年时间把一个古老的大国变为一个宪政国家,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过,一个它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什么那么蠢的贵族,而且是个个贪污,我还要容忍你的统治?对汉族为主的士绅阶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知识阶层来讲,是很难容忍的。最初是因为儒家的教育应该忠君,还要接受,但后来就想为什么你不能让我也参政?更深层的原因,市场经济一发展,必然带来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市场经济就是一个法制、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经济,没有自由、平等、法治,就没有市场经济,或者说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而清末时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所以,资产阶级团体是非常强大的。在那时有将近1000个商会组织,这个商会不是我们现在这种有组织、层层严密控制的,而是各地商人自由组织起来的。这个商会自己有报纸,很多东西是交由商会管理的,比如消防,为了保证地方安宁,商会还有武装。所以民间的力量非常强大。在那个情况下,民间要求参政,要求分享政权,而清政府的态度在好些方面也是顺应这个历史潮流的。原来清政权是建立到县一级,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推动了从省到县乃至县以下,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权,这一条是非常明确的。用三权分立的体制代表了原有的前现代的政府机构。这些很多地方是做出了很多很实在的成绩,直隶、浙江乃至广东,各地都有很多记录,各地省议会的预备机构叫咨议局,国会的预备机构叫资政院。那些机构监督政府,尖锐的批评,各种建议。

王:您提到当时清朝的民间社会的压力特别大,但我想那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今天比,肯定要弱小很多,那时公司的数量、企业家数量、中产阶级数量,可能都是今天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但它居然对朝廷有这么大压力。今天我们两亿人在微博上让红十字会公布账目都做不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反差?我一直想不通。

袁: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我讲的基本观点。中国面对的现实,是上了俄国人的大当。俄国人那套不是马克思主义,是列宁主义,是将马克思的理论,加上俄国的专制传统,还有俄国的那种秘密组织黑社会的传统加起来,建构起来的。列宁主义有时很不讲道理。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读过列宁的名著,《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搞物理学的一看,就说这个列宁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搞清楚就在拼命批判。批判马赫,但马赫在物理学是很有贡献的,我不懂,但列宁批判他,说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反映了阶级斗争。那样的话,为什么后来在文化教育方面搞得那么惨?老是批判资产阶级,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全都打倒,中国的科学文化破坏得很惨,是列宁开的头。以后苏联的那一套,什么批判世界主义,批判资产阶级,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全都是错误的,根本就不懂。就是说,对抗人类文明。另外政治上,它实行特务政治,实行严格的控制、剥夺公民的自由。

我们以俄为师,学过来就以为是真经,其实是假经。那样,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一个严格控制的社会。这个严格控制的社会,现在要摆脱苏联体制,是太艰难了,因为无所不在的控制。这个控制怎么办?一个是造反闹革命,拿起刀枪,一个是改革。拿起刀枪干革命,至少在今天是绝对错误的道路,因为已经形成一个很完整的社会控制体制,在政治学上也好,社会学上来讲也好,一个社会要进步,很重要的,一定要稳定,要有秩序,这个秩序是变动的。我们不同意稳定压倒一切,但稳定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在要改革当中形成新的秩序。所以我接受一个读者的建议,秩序和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特别在现代社会,要是将原有的秩序全部推翻,那个代价非常大。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一位天才的经济学家杨小凯的书,在网上查一下,他有一篇文章叫《中国政治随想录》,很值得一读。他有一个论点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每革一次命,民主自由的到来要推迟三四十年。这是从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事实。因为你可以用各种借口,说这个政府要推翻,贪污、卖国。贪污,全世界的政府都贪,你可以惩治它,砍脑袋,不行,新起来的那些还要贪污,唯一的办法是实行法治,实行民主。南京天价烟的局长贪污是老百姓监督揭露出来的,这是民主的一种形式,但更重要的要有法治,推翻原有的制度再重新建构,代价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能革命,要告别革命。

王:今天新浪微博在实时转播,上面有个问题,您刚才提到,晚清时主流认为应该君主立宪,革命党好几次被边缘化,但最后君主立宪没有成功反而革命成功了。请马老师讲讲这是为什么?

马:还是讲晚清,从君主专制往君主立宪走,为什么往这儿走?当时根本没办法去想民主立宪,因为革命党就要民主立宪。从1895年后,孙中山就决心要走向民主立宪。但当时,就如袁先生刚才讲,有一个既成事实,满族人不好,但满族人毕竟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状况下,毕竟当时奉行的观念是家天下。

回到刚才袁先生讲的一个问题,晚清改革真不真诚?其实我们只要想,这是人家的东西,我们骂晚清这个卖国那个卖国,人家讲,卖的话也是我有权力卖,你没有权力卖。康有为当时指着刚毅骂,刚毅回过头就骂康有为:卖国也轮不到你呀,也是我的事!这就是一种家天下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清廷的统治者究竟怎么治理国家?在一次次的挫折之后,他当然希望自己国家好,毕竟董事长是人家,法人代表是他。所以这点,我们不必怀疑晚清政治改革的真诚,要去分析它哪个环节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