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脉络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第3/8页)

王:其实好的企业家,包括最近的几次争论,包括娃哈哈之类,好的民营企业家和您的看法是一样的。

马:对。晚清最尴尬的,包括辛亥革命闹得最厉害的,就是民族资本出了问题。民族资本用集资的办法坑蒙拐骗,把外国资本挤走。当时很重要的一个事件,1903年民族资本要进入中国铁路经营,怎么进入的?从美国承包的协议上,美国和中国达成粤汉铁路协议后,并没有马上修,就像我们今天的房地产商一样,先倒一次地皮,赚一笔。我觉得在资本运作上这应该可能是正常的。但中国的民族资本就抓住这条理由,要求清政府把这段路权收回来,由民族资本进入。民族资本进入后来就引发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问题。

这个时候,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我们今天不可想象的快。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晚清的经济发展,慈禧太后当政的四十多年时间,应该是近代中国一百七十多年变化最快的。吃穿住行,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刚才袁老师讲的,中国在大的问题上抵制西方化,但应该说,中国在那四十几年,半个世纪,穿的吃的住的,思维方式都在世界化,都在变。只有这种变的基础,到1901年时候才走向新政,到1906年才走向君主立宪,预备立宪。

这种选择,我个人研究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共识。第一次重要共识,是1860年达成的中体西用。我们只学习西方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不会全面学习。这个是坚持了中国本位的学西方,大概坚持了三十多年,一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原来这个政策就不行了。1895年中国人进一步探索,到了1905年走向了第二个共识,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是什么,就是从原来的君主专制状态向君主立宪状态改变。这个体制的好处,在1901年有个分析,时人认为民主立宪、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这三个体制,只有君主立宪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选择。所以从1906年开始,当时清政府要用九年准备时间达到一个完全的立宪,从1906年算起到1915年完成。当然后来历史的发展扭转了,不再是九年的问题。这个可能是我们要重新建构对晚清二十年、晚清七十年这段历史的重新认识。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讲,除了外国人一个劲打我们,我们一个劲处在很悲情,不是这样。我个人从研究角度讲,不应该是那样一个状况。

王:当时推动君主立宪的,都是哪些社会力量?除了一些开明大臣以外,民族资本家还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这样的运动?

袁:对这段历史,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出问题出在我们内部,不是洋人在阻碍我们。有没有?有,事情很复杂,不要简单化。要是抓住这条说袁伟时否定反对帝国主义,我没有这样说过,而且,中国的国家独立,其实很重要。晚清那个时候,甲午战争为什么打败,严复有一个概括,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关键是八个字:国贵独立,人贵自由。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就在自由不自由。对十九世纪的历史我们就要考虑这条。十九世纪的中国有国家独立的问题,洋人想控制侵略我们,夺了我们很多地方。要是按照《尼布楚条约》来看,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部都是我们中国的。但为什么后来都被抢去?俄国人你可以说它侵略,基本原因还在我们内部。清帝国就不给当时中国人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准中国人移居到满洲,清廷认为那是龙兴之地,汉人去就不行。更不让中国人向西伯利亚一带移民。所以那一大块地方,条约上是我们的,但中国人进不去,虽然有我们的政权组织在,但基本控制不了。连库页岛一带,我们念中小学都认为那本来是中国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进入的力量很小,人家一冲过来,根本没有办法抵抗。

另外我同意马勇刚才所说,那时学西方促进了我们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个严格措方色来控制经济活动。很简单,两个行业当时发展很快,一个是轮船交通一个是棉纺织。当时的商人很厉害,他们提出我们购买船舶来经营,清政府说不行。当时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北京,十九世纪时就有很多清醒的大臣看到要改革,因为运过去费用很大,损失很高,要走海运。连这样一个改革,朝廷都设置了很多障碍,后来太平天国打起来,很多地方被控制了,没办法才让走海运线。甚至太平天国以后,江浙的商人提出我到辽东、河北去做生意行不行?不行。买轮船来发展这一带的交通?不行。为什么不行?他们说,那样的话,原来内地的交通船舶,沙船和码头,那些人就要失业,一些人就会没工作。这里就有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日本学西方一下子经济就发展了起来,我们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关键就在这里,日本允许百姓有经济方面的自由,当然它也抛弃了官僚企业的道路,但我们就不给百姓自由,结果十九世纪,经济上我们就碰到很大的困难,发展远远不如日本。

刚才马勇教授讲,《马关条约》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关条约》给外国人自由设置,就不能不让中国人也自由设厂,经济自由就慢慢开始有了。就是说,十九世纪中国之所以不能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关键还是我们的官府把中国人的经济自由剥夺了。这是关键的一个问题。后来经过甲午战争的失败,经过义和团的失败,知道再这样不行了,改弦易辙,要学西方。在很多地方学西方:教育方面,很勇敢,废除科举,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法律方面,将两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废掉,一个大的革命,引进了大陆法系,引进独立的司法系统。刚才主持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怎样。跟着就摔在了政治体制改革上。

当时为什么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当时的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发展起来以后,常常感觉到政府的决策是错的,他们没有发言权,需要发言权。当时还有一个外来的刺激,俄国和日本在中国打仗,1904年,出乎意料的是庞然帝国俄国输了,日本赢了。为什么日本会赢?大家总结,日本学西方,普及了教育,另外它实行了宪政,很团结。其实这点错了,日本没有真正实行宪政。但当时就是这样。同时日、俄得寸进尺,除了占领西伯利亚、朝鲜外,还要将东北吞并,其他国家也一再威逼中国。在外来的威逼下,要救亡就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所以中产阶级、立宪派团结起来,要求参政,要让君民共主。一方面皇帝有作用,朝廷有作用,但民间也要发挥作用。在这样的压力下,清政府就说,要考察世界的宪政,派人出去考察,得出的结论都是说,实行宪政对皇室是没有威胁的,皇帝可以保持它的尊荣,另一方面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整个国家是有好处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认为,可以实行预备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