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南宋150年的“规模说”(第4/4页)

高宗接到奏疏只有苦笑,又亲笔写了个札子,让宗泽放金使回去,不要生事。黄潜善便借机攻击宗泽破坏稳定,黄的意思是想撵走老将军。但是宗泽这开封府尹无人可以取代,黄潜善的囊中人物更没有一个敢去的,因此一时也无法动摇宗泽的地位。

李纲见高宗不愿返回京师,大约猜到高宗的心理,就献计说:“京师未可居,可巡幸南阳,以示天子不弃中原之意。南阳这地方,西通关陕,护卫兵马随时可至;东达江淮,可运来粮饷;南至岭(南)蜀,可取得财货;北援三都(汴京、洛阳、商丘)、两河,可与金人争锋。天下形势(地理位置),莫便于此。”

高宗也不说别的,只是派人前去南阳经营筹划,看上去好像是接受了这一建议。

李纲在六月间还连上三疏,建议高宗要募兵、买马、缮军械、修军政、择将帅、置帅府、置要郡,经略天下。

高宗接受了其中大部分建议,令河北、陕西、京师各州县乡镇都募集民工修筑城防;各地都招募民兵、增置弓箭手;沿淮、河、江设置帅府十九处,要郡三十九处,总兵力达到九十六万余人。另又大造战车,招募水军,寻访将才,招募流贼和失业百姓十万人建立“新军”,轮流入卫应天府。

这些建议中,最可称赞处,是李纲的“取财于东南,募兵于西北”的方略。他提出。以前的勤王军多已遣散,“行在”(皇帝驻跸处)附近的军队太少,何以御强敌而镇四方?而招募关陕、京东京西“流贼”,只要经过训练,不到一年就可成精兵。在要害州郡别置营房,供他们屯驻,轮流入卫,“行在”将因此固若金汤。

这些建议付诸实施后,不久前还虚弱不堪的南宋兵势,立刻有了复振之势。

李纲初任宰相时,大宋管辖的地面上也不宁静,前线与后方处处“盗贼”蜂起。我们今天的人都能客观评价这些“武装歹徒”了,无非是活不下去、趁乱而起的无业流民。李纲认为,对付这些盗贼,虽以招安为主,但朝廷若不“耀武”,使其有所畏惧,则他们必将无所忌惮。务必要讨平数处,其余就都镇服了。当时,有“剧贼”李昱扰乱山东、杜用起于淮南、李孝忠搅乱襄阳,为害甚大。李纲派将兵去讨平,果然,“巨贼”一灭,其余的各股流贼就都接受招安了。当时舆论对李纲任宰相的评价是:“才两月间,威令大振!”

在军事技术方面,李纲也有贡献。大金的铁骑一向威猛异常,宋军在野战中很难占到便宜。李纲对此分析道:“金人专以铁骑取胜,而中国骑兵少、步兵多,临战多致溃散。”

他提出:“步不足以胜骑,骑不足以胜车,此乃至理。所以古人与骑兵战,多用兵车。卫青所以能深入匈奴,乃以‘武刚车’自环,以为屏障。马燧所以能兵雄朔方,乃制作战车,行以载兵,止以为阵,遇险则以车抵挡敌方冲锋。后世有人见房琯曾用战车失败,于是不再使用。殊不知抵御铁骑非车不可,关键是如何用。”

李纲向高宗描述了他曾经成功使用过的战车:“臣在靖康间驻军河阳,曾制作简易轻捷之车,数人可推,进退旋转,皆如人意。上载弓弩,又设皮篱以防矢石,下设铁裙以护人足。车上士卒,长兵器刺人,短兵器攻马。车两旁有铁索,行则布以为阵,止则联以为营,平原可以驰驱,险阻可以控扼。每车用兵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运车,一人登车以射箭,其余执兵器在车之两旁。士卒有所依则铁骑无法冲击。曾制作数百辆,操演月余,士卒皆熟练,适逢臣被罢,而此法不用。”他的意见是,今日应将战车制作图式,颁发给京东京西各军,让步兵广为制造并演练。这个建议诸将皆以为可用,于是战车图式正式颁发了下去,朝廷委派提刑司总管此事。

经过李纲和主战派官员的努力,建炎元年六、七两个月,新兴南宋的国运犹如今日股市之“牛市”,全线飘红。按照这个走势,不出三年,强国可期。

但是,专制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个人意志,也就是皇帝本人的价值取向。一个皇朝究竟是奋发有为还是苟且偷安,完全是由皇帝的志趣所决定。

因此,南宋的命运在短时间的“高开”之后,突然转为“低走”,其间的变幻之快,足以令后代的研究者们瞠目。

李纲的“规模”之说,也从此成了一场令有为之士扼腕痛惜的大梦。——上天给南宋送来了一位堪比诸葛的良相,却没有给它带来一位志在中兴的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