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南宋150年的“规模说”(第2/4页)

这时候张所还在贬谪的途中,朝廷特别派了使者去追回,二十天后才回到京城。高宗立即传旨召见。在对答时,张所很称高宗的意,于是得赐五品官服,由内府拨给钱百万缗,做为募兵的半年钱粮,还发给空白委任状一千余份。又调派京畿兵千人为卫队,招抚使的官署将佐听凭张所自己安排。总之,一切可以便宜从事。

张所得了“尚方宝剑”,又在行在逗留了二十几日,待筹划得差不多了,就起程出发。

另一位人才是傅亮,陕西人,因边功而得官,熟悉兵事。靖康之初,这条汉子激于爱国大义,自己跑到京师上书言事,建议以亲王为元帅,在河北特别是燕京一带拉起队伍来。这建议钦宗大不喜欢,派人把这个冲动的边官押送出都门了事。

到当年冬天,又有人向钦宗举荐傅亮。这次钦宗是在被困的危难中,很容易想起爱国者的好处来,于是急召进京。然而傅亮人还没到,京城就破了。傅亮率陕西、京西勤王之师三万人,第一个抢到城下,屡立战功。

他治理军队有如古人,军队面貌是“斩斩然整一”,大概很像吴起、周亚夫一类军事家吧。高宗即位后,傅亮赴行在报到,被授予通直郎。傅亮的为人“气劲言直,议论不能屈折”,因而“执政不喜之”,让他去滑州做了个知州。

他这样的人,在潜规则盛行的中国官场,确属十分罕见。当时滑州在金军两次入侵时都是首当其冲,连个城墙都没有了。傅亮知道这是执政在坑他,把他放到危险的第一线,他也不在乎,上疏道:“陛下只要能复归京师,臣便能守住滑州;陛下不归,则臣也守不住这地方!”

执政就看不得这样有血性的人,于是指责这话说的不敬——难道想跟皇上叫板?最后以“悖傲不逊”之过,降为河阳府通判。傅亮鄙视这班玩权术的攻坛大佬们,甩甩袖子“愤懣而去”。

待李纲赴行在时,傅亮已经走了。李纲连忙派人追回,对他说:“连日来观察你的智谋气节,真可以为大将!你先不要走。”

这次李纲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这个冒犯了高宗的傅亮推荐上去了,认为他可以经略河东。高宗对李纲说:你知道他在上疏中是怎么说的吗?

李纲早已有备,对答曰:“人臣论事,言不激切不足以打动人主,激切则不免近似于诽谤不敬。所以古时的皇帝听谏言时,必察其动机,如果出于诽谤之意,那自然罪无可逃;至于仅仅是言论激切,必宽恕之。傅亮之言,不过欲激陛下归京师,非有他故,愿陛下包容之。况且如今人材难得,将帅之才尤难。如傅亮者,今未见有可比者,他日必能为朝廷立大功。气劲言直,乃关陕风俗之常,不足为怪。”

这么一说,高宗便消气了,马上召见傅亮,赐五品官服,让他带兵万人并充足的钱粮,去经营河东。

对于河北、河东的一切事务,李纲颇为在意。上任之初,正逢皇子诞生,李纲率执政入贺,趁机上奏道:“皇子降生,依祖宗先例,应当大赦。陛下登位时,已经大赦天下,而独独遗漏河北、河东与勤王之师。两路为朝廷坚守,如果赦令不及,人将以为朝廷已将其遗弃,何以慰忠臣义士之心?而勤王之师虽不曾用,但在路途上往返奔波半年,带甲荷戈,披霜冒雪,也甚劳苦,且疾病死亡者不可胜数。如果恩恤不及,日后再有急难,何以使人?”

高宗听了,猛然醒悟,便采纳了这条建议。

接着李纲又敦促皇帝下诏,褒慰两路军民,正式公布“保全一方即加官”的决定,同时也有诏,令两路军民不得无事生非、随便怀疑和擅杀官员。

李纲也考虑到了两路在经济上的困境,命有关部门紧急印刷钞票送往两路州郡,又拨款给两路漕运司买粮供应军民,调拨部分内地的税金供两路行政支出使用。

这些措施立竿见影!两路军民都知道了新天子的恩德,人心振奋,每天递往朝廷汇报军情的蜡书不断,经常有大破金军的捷报传来。啸聚山寨的豪杰也纷纷应募投军。金军留在三镇地面上的围城部队,见势不妙,不得不纷纷撤围。

李纲又挑选了可用的武将,沿黄河设立了六处沿河巡察使,各负责一段,作为前线的情报机构。

这时候黄潜善建议:可以令马忠率领所部兵马,会合雄州弓箭手李成所招募的五万人,瞅个空子进入两河界内,金人必会解除所有州郡之围而图自保。

对此,李纲却有不同看法。他说:“这叫做‘批亢捣虚’,固然是古之兵法,但我军士气太弱,恐不可深入。而且马忠此人在靖康初尚肯卖力,后官高志满,爱惜名声不肯决战,屡遭败绩,恐不足以胜任。不如派他协助张所,先就近克服睿、卫、怀三州,而后乘胜北上,则诸郡之围必解,真定也可收复,河北从此无事矣!”

此时金人留在三州的军队仅有数千人,其余武装都是驱使百姓,令其剪发充作“伪军”。张所受命招抚之后,已派间谍与之通气,被胁迫的宋人多愿为内应。若官军出击,里应外合,三州可指日而下。但是黄潜善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高宗经过考虑,同意了黄的意见,李纲也不愿力争。于是朝廷任命马忠为河北经制使,张换为副使。张换也是陕西人,为人质朴,有谋而善战,其才干远胜于马忠。朝廷让他既为马忠副手,又负责协助张所。

这是李纲任宰相以来,高宗第一次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其用意为何,不详,也许是为了在李纲与黄潜善之间搞一下平衡。

内政方面,清理附逆的事情仍在进行。谏官邓肃曾身陷围城中,对附逆官员的情况知之甚详,他上呈了《论伪命臣僚札子》,提到有遗漏的“余孽”。李纲便命开封留守查询出姓名来。在追查过程中,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罪官们的供词往往涉及吕好问!

附逆问题事关现任执政之一,这事情就闹大了。吕好问是大宋名门之后,曾祖父吕夷简、祖父吕公著,都是赫赫有名的宰相。起初由李纲推荐他为谏官,其后为侍从。张邦昌僣逆后,拉他做了伪执政,算是落了水。但是,他任伪官后做了一件事救了他自己。那就是,曾写蜡书秘密送至大元帅府,敦请赵构赶快即位。因此高宗一上台,首先就投桃报李,提拔他为右丞。

然而,现在秋后算账的来了。邓肃在谈到他时,因考虑他有功,语气还颇为宽恕。但是侍御史王宾就不那么客气了,上疏极言吕好问不忠:“好问在围城中,二圣被拘押在虏营。他应该以蜡书催元帅府进兵解救,却反而劝进(劝赵构登极),此乃‘怀贰挟奸’,无大臣节操。何况还曾有受伪命的污点,因此不可立于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