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2/4页)

假如在海湾战争结束和胜利之时,保罗・德弗罗就被调到了反恐中心,那么历史的进程也许会发生改变。但在一九九二年,反恐中心还是一个级别很低的部门;政权转移到了比尔・克林顿手中;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都进入了他们最糟糕的十年。先是中情局爆出丑闻,奥尔德里奇・艾姆斯在八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背叛祖国;后来又传出消息,联邦调查局的罗伯特・汉森也是个叛徒。

在与苏联对抗了四十年之后,本应该是胜利的时刻,两个情报机关却都遭受了领导、士气和信任上的危机。

新的领导崇尚一条新的原则:政治上的正确性。非法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伊朗门”丑闻经久不散,导致新领导不再崇尚勇气与胆量。精明能干的好员工大批离去;官僚主义者和阿谀奉承者被提到了中层领导的岗位上。具有几十年前线斗争经验的情报员们受到了冷落。

在招待酒会上,当参众两院的议员们自鸣得意地宣称,至少阿拉伯世界还爱戴美国,保罗・德弗罗对他们报之以礼貌的微笑。这种爱戴只限于他们刚刚访问过的那十个王子。这位耶稣会会士出身的情报官曾经影子般地在穆斯林的街巷里穿行多年,在他的内心,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说:“不,他们对我们恨之入骨。”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四个阿拉伯恐怖分子驾着一辆租来的面包车驶入了纽约世贸中心地下第二层的停车场里。车上装载着大约五百到七百公斤的以化肥为原料的自制炸药,叫硝化脲。幸好对纽约人来说,它的爆炸威力还远远不够强大。

尽管如此,它还是造成了一次轰动。那时没人知道,甚至都没有人去怀疑,这次威力不大的爆炸是为一场新的战争打响了第一炮。

德弗罗当时是整个中东处的副处长,虽然在兰利的总部办公,但经常出差。部分因为他旅行时的所见,部分因为从中情局驻在世界各地伊斯兰国家的情报站涌进来的报告,使得他的注意力由阿拉伯的宫殿转到了另一个方向。

他开始要求从驻外情报站获得补充报告,不是关于当地的部长们在干什么,而是关于大街小巷、农贸市场、宗教圣地、清真寺里的普通人,尤其是学校里接受过教育的穆斯林青年们的内心思想。他观察和倾听得越多,警钟就敲得越响。

“他们对我们恨之入骨。”他内心的那个声音在告诉他。“他们只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协调人。”

他自己花时间进行研究,再次拾起了那个沙特狂人奥萨马・本・拉登的线索。他获悉,那人因粗暴无理地指责君主允许异教徒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被逐出了沙特阿拉伯。

他还获悉,拉登先是安顿在苏丹,又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狂热的纯伊斯兰国家。喀土穆[17]要把这个沙特的狂热分子移交给美国,但没人感兴趣。然后他又走了,回到了阿富汗的山区,那里的内战已经结束,政权落到了最狂热的极端宗教派别塔利班的手中。

德弗罗注意到,这个沙特人带着巨额财富抵达阿富汗,给塔利班奉上了几百万美元的礼物,很快成了那里的知名大人物。拉登带着差不多五十名保镖抵达阿富汗,并发现他共同战斗过的几百名外国(非阿富汗)穆斯林战士还在那里。在巴基斯坦边境城市白沙瓦和基达一带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这位归来者已经开始了两项狂热的计划:一是在十几个地方精心挖掘复杂的山洞;二是建造训练营。营地不是为阿富汗军队建造的,而是给志愿恐怖分子使用的。消息回传到了保罗・德弗罗那里。伊斯兰对美国的仇恨已经找到了一个协调人。

此时发生了美军突击队员在索马里遭到大屠杀的惨剧,这是情报不准所导致的。美国人不单低估了军阀阿蒂德的反抗,更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人在对美国人作战,不是索马里人,而是更为老练的沙特人。一九九六年,一颗巨型炸弹摧毁了在沙特阿拉伯达兰的科巴尔大厦,造成了十九名美国军人死亡,其他多人受伤。

保罗・德弗罗去见局长乔治・特内特。

“让我去反恐中心。”他要求说。

“反恐中心已经满员了,而且他们干得很好。”中情局局长说。

“在曼哈顿死了六个人,达兰死了十九个。这是奥萨马・本・拉登干的。拉登和他的组织即使并没实际去安放炸弹,也肯定是幕后策划者。”

“这我们都知道,保罗。我们正在处理这事。调查局也同样。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乔治,调查局对本・拉登不够了解。他们没有阿拉伯问题专家,他们不懂心理学。他们对付歹徒很内行,但苏伊士以东地区是月亮的阴暗面,他们恐怕从没见过。我对这事有新的思路。”

“保罗,我要你待在中东。我需要你继续留在那里。约旦的国王快要死了。我们不知道谁会是他的接班人。是他的儿子阿卜杜拉或者是他的弟弟哈桑?叙利亚的那个独裁者也快要倒台了,谁会去接管?萨达姆一直在阻挠武器核查专家,如果他把他们赶出去怎么办?整个巴以冲突问题正在向南扩展。我需要你待在中东。”

德弗罗的调动在一九九八年才成为现实。八月七日,两颗巨大的炸弹在美国驻非洲的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的两个使馆外面爆炸了。

在内罗毕死了二百一十三人,另有四千七百二十二人受伤。死者中有十二个美国人。在坦桑尼亚的爆炸没有那么严重,炸死十一人,炸伤七十二人。死者中没有美国人,但有两个美国人受伤。

很快就证实,这两起爆炸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是本・拉登的组织。保罗・德弗罗把中东的事务移交给由他亲自提拔起来的年轻的阿拉伯问题专家,自己转到了反恐中心工作。

他的职务是中心副主任,但没有替代原来的领导。这不是一项很体面的安排。他作为一名顾问游离于情报分析的边缘,但他很快就明白,克林顿政府只采用品德正直的人提供情报的做法是完全发疯了。

正是这种疯狂导致情报完全不准确,美国对非洲爆炸事件的反击一败涂地。美国巡航导弹摧毁了苏丹首都喀土穆郊外的一座制药厂,因为他们相信本・拉登是在那里制造化学武器。结果那是一座真正的生产阿司匹林的工厂。

另外七十颗战斧巡航导弹砸进了阿富汗,想炸死本・拉登。这些价值几百万美元一颗的导弹把许多大岩石炸成了小石块,但本・拉登在这个国家的另一端。由于这些惨败,加上德弗罗本人的不断游说,“游隼计划”才得以开始。

兰利的中情局一般认为,一个人的计划要得到接受、通过,他必须有几个监督员。但“游隼计划”非常绝密,只有局长特内特知道德弗罗的打算。在总部之外,这位耶稣会会士不得不吐露给另一个人:白宫反恐专家理查德・克拉克,他从老布什手下开始工作并延续到克林顿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