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字路口—找到人生方向感(第6/9页)

这种焦虑的原因,不是因为追求结果的完美,也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是不能接纳自己的状态。所谓接纳,也不是说简单承认自己就是不行,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接纳,其实是懂得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出最优的选择。当做到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了,一切就交出去好了,特别是结果,那是一个你永远无法控制的,你所做的只能是实现期待的行动。

茫茫路野,你负重而行,焦虑就像是跟在身后的一匹狼。一旦你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期待上,而不是行动上,就像是背上的包裹里漏出来的骨肉,焦虑这匹狼就会立刻扑上来咬住你,而且越是挣脱,焦虑咬得越紧。到了最后,也不用赶路了,背上的食物终会被狼抢走,甚至连小命都保不住了。

心理学里面有个名词叫“目标颤抖”,指的就是太专注于目标,反而做得不好,很可能失败。失败还不要紧,关键是这种焦虑的情绪会让人愈发“颤抖”,离目标也就愈发远了,到了最后,就只有颤抖,没有行动了。记住,你是要赶路,而不是和狼争斗的。

接纳,听上去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会被一些客观因素影响。

尝试就是成长

毛迪接着讲了另外一件让她能量降低的事情。

事件二,那是公司搞的一次年终总结会,毛迪参与其中,负责一些培训环节。在筹备会上,毛迪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包括会议的组织、培训的形式等,老板认为很好,自然就把相应的环节交给毛迪来具体操作了。这些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事情,公司也没有先例,大家都觉得是那么回事,但是具体怎么搞,又都没了想法。

毛迪做了不少工作,主动请教,向别的企业学习。总算把会议承办下来了,领导还算满意,可是毛迪又开始自责了,如果这个考虑到了就好了,如果那一点能够随机应变就好了,如果别人做呢……这次尝试并没有让毛迪开心,反倒因为种种自责,让她更加焦虑,会议结束后她就请病假整整休息了一周。

焦虑,成了毛迪自我否定模式的一种合理表现形式了。我问了她几个问题:

你是怎么看待这次尝试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未来,如果有一个你期待的、满意的会议形式,那会是什么?

我一个一个地问出来,说着说着,毛迪的眼睛发亮了,越来越兴奋。

我们都知道,在陌生领域里,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可能,但我们要看到的不是结果的失败,而是尝试的成功。一次伟大的实践,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成长,是别处不可能有的新眼光和新想法。为什么一定要求你把实践的意义绑定在一个确定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上呢?或许别人会要求,或许内心的那个闹鬼一样的声音会要求,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被这样要求着。但是,你要学会说不,不要把拒绝别人的期待看作是叛逆,这是对成长中自我的呵护和对现在勇敢自我的欣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尝试,在自我突破中获得勇气,在面向未来中学会积极。

没人比自己更重要

毛迪开心地说:“这么说,我就轻松了。其实,老板和同事对我的评价也都还挺高的,总会夸奖我。不过,夸奖多了,交代给我的任务也多了。我总会加班,有时候任务太多,做到最后就做不完了,就又开始焦虑了。”

“这是第三类事件了吧?”毛迪点了点头,眉头已经展开,脸上有了微笑。看得出来,被托付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被托付挺好,托付的做不完,就不好了。被托付挺好,总做别人托付的,自己就慢慢没了头脑。

我说了两个雷人的比喻,一下子,毛迪就从微笑变成了瞠目结舌。

别给自己身上泼粪。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就会揽一些明知自己做不来的事情,然后再焦虑死。这不是说让你学会拒绝这么简单,如果只是因为忙碌或者焦虑而拒绝,那只能说明你的职业能力有待提升,但是有更可怕的是你忙着忙着,就忘记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一旦幡然醒悟,只有自己买单。给自己泼粪,焦虑、拧巴,捂着鼻子清洗,还没处理干净,下一瓢又来了。

别让自己跪着活,因为你也不愿意。对于领导、权威或者是一些你希望讨好的人,他们交付的任务总是希望接下来,而且要接好,甚至是毫无保留地答应下来。然后,发现自己可能做不了,这怎能不焦虑呢?这中间作祟的就是“讨好”心态。这自然会让你得到些什么,比如嘉许,比如信任,但是也会因此让你无法承受任务之重。同时,你也并不愿意这样,并在心里打着算盘,做这件事会不会得到认可,做那件事呢?如此,焦虑只会加重。

你总是没错的,这是你的活法,是保护自己的活法。但是,毕竟焦虑了,毕竟因为焦虑要舍掉一些别人艳羡、自己可惜的机会。这就需要一味药,顺着焦虑作用下去,拔出那个让你不能安心的毒瘤。

这是我开的方子:

把自我期待写出来,一条一条的。每写一条都问问自己,是这样的吗?我有多渴望它的实现?

在所有的期待中,把期待他人认可的挑出来,问问自己,有多大程度的期待认可?这样的认可对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一定要这样吗?有没有别的方式?

把剩余的对自我的期待列出来,你希望在里面获得些什么?这些期待和期待别人认可的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最后,把所有这些期待中最重要的三件先挑选出来,不要想太多了,就是这些,先做下去。

这个过程我和毛迪咨询了半个多小时,我知道,浮于表面的思考是没有效果的。

面对焦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能力不足,而能力反倒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不是吗?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只要不纠结,怎么都好办。

一轮轮叩问内心的咨询让毛迪彻底放松了,她告诉我,感觉自己开始有力量了。至于跳槽,“还是不跳的好,现在的工作平台还不错,有很多可以成长的空间,等我上升到能力瓶颈了,再考虑换工作。”毛迪很淡定地说。

我知道,几次咨询可以解决她暂时的焦虑,也会增长她处理焦虑的能力,但是回到原来的环境,各种影响重又出现,焦虑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并不会为此焦虑,我知道,每个人都会在焦虑中学会和自己相处。我告诉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