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突然死去的人(第4/7页)

后来偶尔也在一些刊物和论坛看到署有余地名字的作品,有时候是诗歌,有时候是读书随笔,偶尔还有小说。他的一篇长篇诗性随笔的标题我看到之后就一直忘记不了:《内心:幽暗的花园》。用余地的话说,这是一个心灵的秘密札记,是用诗歌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追求一种诗与思的融合。余地出事后,我在他的博客里读了一部分章节,觉得相当优秀。我注意到,余地的新浪博客和诗生活专栏的名字用的均是“内心:幽暗的花园”,由此可见他对这一标题的喜爱。是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花园,不同的是,有的人的内心阳光灿烂,另一些人的内心幽暗而潮湿,诗人可能大部分属于后者。

2005年夏天,一个诗友告诉我余地到了昆明一家媒体编副刊,这个诗友把他为我的随笔集《让时间说话》所写的评论张贴在余地负责的一个网络论坛上,希望余地能够发表,但不知是余地没看到还是其他原因,没有得到回音。我唯一给余地写过的一封短信是在2007年7月底或者8月初,大致是我在第一次收到他的书评后不久,想起他也是在报社编副刊,便回信告诉他我的新书《朦胧诗以后》将在10月20日左右出版。我说,这本书是我最看重的著作,我和责任编辑都认为它的出版可能会成为2008年中国诗坛的一个小小的事件,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届时能否帮发个简讯或者短评之类。余地在8月3日回信说:“刘春兄好!我不在报社了,不过现在的都是我以前的同事,你把相关资料、封面什么的发我邮箱,我让他们在读书版推荐一下!顺便恭喜新作出版!余地。”在信中,余地是那么的阳光和爽朗,现在,我的新书已上市,而这个忙,余地永远无法帮上了。

余地去世后,留下了大量诗歌和少量随笔、小说作品。仅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就有诗歌和随笔二百六十篇。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已经被部分作家、诗人和编辑所认可。余地还写有一部长篇小说《爱情什么颜色》。在一些朋友和出版社编辑的努力下,2008年1月,这部长篇小说和诗性随笔集《内心:幽暗的花园——一个心灵的秘密札记》、《余地诗选》同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也许是由于作品发表得不多的缘故,余地在诗坛名声不算大,但从他去世后一部分作家的评论看来,余地本来可以有很光明的文学前途——

2007年10月6日下午,我与《中国新诗年鉴》主编、著名诗人杨克聊天,杨克说,他读余地的作品不多,但这次看到他的短诗《一个突然死去的人是残忍的》,觉得非常优秀,余地是个有才华的诗人。

《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梁平告诉我,余地的诗歌在《星星》上发表过,相当不错,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著名作家范稳这样评价余地:几年前我在办刊物时,曾经编发过他的一个短篇,现在已经有些想不起这篇作品具体的细节了。依稀记得当时的感受是,是个聪明的家伙干的活儿,云南这样的写作者不多。他敢于放弃在报社较为优厚的条件,敢于忍受写作的寂寞,这就令人敬佩了。命运对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写作者,太不公平了!

时任《诗歌月刊》编辑的阿翔说:我看过余地的诗文,很干净,干净得像死亡一尘不染。尤其是余地的诗歌,充满了愤怒和冷漠,促使他远离了尘世,他的文字很唯美,就像是活在一个神话里。或者说,余地无法见容于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悲剧。

南京作家育邦说,余地的那几个小说在形式美学和思维上都同时达到了诗的高度。他写了很多书评,这些书评留下了他的文学品味和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作为清醒的写作者,余地从一开始就明白写作的震颤效果和干涸的必然结局,就像卡夫卡对待写作的态度一样。

女作家半夏干脆说:“这将是本年度云南文坛最惨痛的一个事件!”

为了纪念余地,诗生活、乐趣园等多家网站专门设置了余地作品专辑,而诗人老枪主编的《中国网络诗歌读本》在已经编印完毕的情况下,决定推迟上市,增加了一个小册子——《读外读,本中本——余地纪念特辑》,收录了十多位诗人、作家为余地撰写的怀念性诗文,以及媒体上的相关报道。

的确,余地的作品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从2007年4月余地为《九人行》诗选写的序言《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俗的鉴赏力:

下午六点一刻,拥挤不堪的超市,我从令人眼花缭乱的货柜上取下一支牙膏。手机铃声响起,是诗人一行。他在电话里面抱怨,为什么当今的诗人们,写得那么相似?无论成名与否,大家的技巧、语言、主题都非常一样,几乎不能分辨作者是谁。很多诗人,满足于小情调、小感觉、小技巧,总之,在诗歌的舞台上玩弄自己的小聪明。他还提到谢有顺给雷平阳写的评论,那种评价,套在其他诗人身上,同样适用。怎么会这样?

我说,大家的生活状况差不多,思维方式差不多,写作态度差不多,很多诗人着迷于表达,却很少钻研、学习诗艺,也很少去寻找与他人不同的题材,这样就导致大家的诗歌都差不多。对诗歌的使命感、责任感,在中国当代诗人身上,极度匮乏。

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诗人永远是少数,是金字塔的顶端。目前,汉语诗歌的发展状况,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只要有很多诗人在写诗,在认真生活,就足够了。

让来自外部的压力停留在外部,让诗歌从内心开始,大多数诗人就是这么做的。这,也是诗歌的一种方式。

诗,是盐,一种晶体,有坚固的外观、完美的结构、纯粹的成分。它给予我们滋养,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在这篇短文里,余地表达了对诗艺、题材、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视,他把诗歌比喻为盐,“给予我们滋养,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但很明显,余地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没有更好地生活下去,而是走向了反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关于余地自杀的原因,坊间流传着几种说法,比如与妻子吵架,一时激动而做出蠢事;比如说余地早有厌世之心,吵架不过是一个契机而已;还有人说是因为生活艰辛让他无法面对患了绝症的妻子以及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压力而逃避责任。几个星期后,一些新的说法又让余地的死亡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现今所有的猜测距离诗人死亡真相都很远,但愿有水落石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