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第6/6页)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清楚表明:悲剧的倾向和最终目的就是走向死心断念、无欲无求,否定生存意欲,那在悲剧的对立面——喜剧——我们则可轻易认出:喜剧让我们继续肯定和接受生存意欲。虽然喜剧也得把种种苦难、种种令人厌恶的事情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表现人性的作品都不可避免要这样做——但是,在喜剧作者的笔下,这些讨厌的东西匆匆就过去了。作品整个儿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里面夹杂着成功、胜利、希望——而这些令人欢快的事情最终占得了上风。此外,喜剧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那些让人不快的事情,都是不乏笑料的。喜剧带给我们的笑声让我们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保持着良好的心情。所以,喜剧的结果就是向观众表明:生活总的来说是美好的,并且无一例外都是饶有趣味的。但当然了,喜剧务必要在皆大欢喜的一刻匆匆落幕,这样,观众才不至于看到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而悲剧则一般来说在结尾以后,就没有接着还要发生的事情了。除了这些,一旦我们认真审视生活的滑稽一面——这就反映在受小小的窘迫、个人的害怕、瞬间的愤怒、内心秘密的嫉妒等诸多类似情感的驱动,而在这些现实形象里幼稚表现出来的言行和举止,这些现实形象都是远远偏离了美的典型——甚至单单从生活的滑稽一面考虑,亦即以一意想不到的方式审视生活,那深思的人也不难认定:这些人的存在和争取不可能就是目的本身;相反,人们只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径才达至这样的存在,而剧里所表现的这一切其实是有不如无的东西。

————————————————————

注释

[1] 克里斯多夫·魏兰(1713—1833):德国文学家。——译者注

[2] 约翰·梅克(1741—1791):歌德青年时代的朋友。——译者注

[3] 贺拉斯(前65—前8):古罗马杰出的诗人。——译者注

[4] 卢克莱修(约前93—前50):拉丁诗人和哲学家。——译者注

[5] 奥维德(前43—17):以《爱的艺术》和《变形记》闻名于世的罗马诗人。——译者注

[6] 高乃依(606—1684):法国剧作家。——译者注

[7] 法语,意为“法语的假正经”。——译者注

[8] 卡尔德隆(600—1681):西班牙剧作家。——译者注

[9] 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译者注

[10] 欧里庇德斯(约前480—前407)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译者注

[11] 索福克利斯(约前496—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译者注

[12] 费里德利希·席勒(759—1803):德国文学家。——译者注

[13] 威廉·伊夫兰(759—1814):德国演员、戏剧作家。——译者注

[14] 奥古斯特·冯·考茨布(1761—1819):德国喜剧作家。——译者注

[15] 卡尔·戈东尼(707—1793)意大利喜剧作家。——译者注

[16] 莱辛(792—1781):德国启蒙思想家、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译者注

[17] 亚历山大·沃尔夫(782—1829):德国演员。——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