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祸临头(第4/6页)

空荡荡的书院里,雨点打在芭蕉上,如同密集的鼓点,一阵紧似一阵。鲍渐鸿独自一人坐在昏暗的教室里,捧着书本大声地念诵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他终于把书扔到一边,放声大哭。

门被推开了,汪雨涵和马大珩向他跑过去。

“我们到处找你!”汪雨涵一把抱住鲍渐鸿,陪他一起痛哭。

晚上,汪朝宗把鲍渐鸿叫到跟前,这孩子白皙修长,看着有点文弱,一双眼睛倒是镇定的。“渐鸿,汪伯伯没看错你,不可少而无业,长而无成,一定要专心读书。但有些事儿,还是要想开一些,人生难免有沟沟坎坎的,汪伯伯一定会帮你振兴家业。”

“汪伯伯,我只想着专心念书。”

“哦?”

“我以前觉得经商也是事业,就像我爹、汪伯伯和马伯伯一样。可是现在看来,在这个天下,还是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途。商人就是一时风光,可要是得罪了官,千万资财,旦夕间就得烟消云散。”

汪朝宗看着鲍渐鸿,沉默良久:“渐鸿,做官不应该是图风光、聚家产,而是要为民造福。若不然,你和那些贪官有什么分别?”

鲍渐鸿低头:“渐鸿明白。”

暴雨仍在持续。或许是之前晴朗太久的反差,雨一下来就不停了。街上空荡荡的,买卖铺户都没有开张,路边沟渠内来不及排出的雨水四处溢流。

紫禁城养心殿内,乾隆又一次问起扬州亏空的事。

和砷说:“依奴才愚见,扬州盐商账册所涉及官员众多,大多罪不至死。奴才想,能不能开个议罪银,让他们向朝廷缴罚金,以抵充罪过?”乾隆看了看和砷:“这议罪银如何个收法?”

和砷得到鼓励:“先让有司按照那账册所涉及的再抓上一批,有了声势,其余的人就受到震慑。先让这些罪臣将所贪墨的公帑悉数吐出,再让其根据所犯罪行的大小向朝廷贡献银两,再酌情豁免或者减轻处罚。贪官图的就是财,让他们破财消灾,长长记性,看他们今后还敢不敢到处伸手了。”

乾隆点点头。

一石击起千重浪。这一日,郑冬心气呼呼地跑来找汪朝宗:“你没看到,署院衙门里有多热闹,朝廷开了议罪银,让那些贪官花钱消灾,然后可以心安理得、有恃无恐地捞得更多!”

“这事儿,是有些不妥。”

“有些不妥?简直就是混账透顶!我估摸着,这一定又是那个和砷的主意,朝廷一定是想钱都想疯了!”

“皇上家大业大,家不好当啊。”

郑冬心冷笑:“我怎么忘了,你也是皇上的爪牙!收了议罪银,盐商就不必拿白花花的银子去填运库的亏空,你们当然高兴!可是,此例一开,纲纪大坏,必得不偿失啊!”

“郑先生平时闲云野鹤,怎么一下子成了忧国忧民的范文忠了?”

汪雨涵进来,拎着小暖壶给郑冬心杯中添水。

郑冬心移开话题:“雨涵,渐鸿搬过来,你没欺负他吧?”

汪雨涵叹气:“他啊,天天把自己关在屋中念书,与世隔绝,见我也都不怎么说话。”

汪朝宗怅然:“怪不得他,含着金玉生出来,锦衣美食,却在一夜之间,家财散尽,遭如此变故,我们也看着难受。雨涵,你可要多关心点儿他。”

“爹,人家知道。”

“渐鸿小小年纪,就饱尝这世间沧桑之苦,来日前途未可限量啊。”

“郑先生,这可得靠你了。”

汪朝宗忧心忡忡地站起,望着门外“哗哗”的雨流:“要不是这大雨,我们得空一道也去五亭桥望望。”

管夏气喘吁吁地冲进来:“老爷,不好!不好了!黄金坝那边河水暴涨,怕是堤坝要漏水了!”

汪朝宗、郑冬心一起惊起。

运河像一个金色的腰带,从北往南,绕在扬州城的东边。早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就在这里开挖邗沟,沟通淮河和长江水系。也正是因为运河,扬州才在中国版图上拥有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显赫的经济地位。可是运河送来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水患。黄河夺淮以后,特别是康乾以来,随着洪泽湖河床日益抬高,堤坝也越修越高,对于苏北地区来说,洪泽湖就成了顶在头上的大水缸。遇到雨季,洪水顺着运河倾泻而下,扬州城首当其冲。黄金坝位于运河进城的关节上,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汪朝宗、郑冬心一行正艰难地行走在黄金坝松软的大堤上。

汪朝宗的靴子陷进土里,干脆脱了靴子,赤脚在泥坝上走着。

这时,一群民工抬着物料从旁边走过。汪朝宗让道之际,一眼看到其中的汪海鲲,两人四目相对。汪朝宗嘴唇发抖,却说不出话来。汪海鲲也看着他,直到从身边走过。

管夏看汪朝宗发愣,便问:“老爷,您怎么了?”

“没事,前面看看去!”

汪朝宗发现水面离堤坝已经不远,而在堤坝的内侧却有一些微小的渗水。

汪朝宗皱着眉毛:“管夏,官府可来过人了?”

“署院衙门的何大人和府尊宋大人天蒙蒙亮来望过一回。”

管夏提醒他回家,赤脚久了会生病。

郑冬心眯着眼:“朝宗啊,这势头可不好,怕今年百姓又要遭殃了。”

汪朝宗抬头望着大雨倾盆的天空,沉默不语,突然回头:“走。”

汪朝宗就这样赤脚走进了马府,满脚泥泞,管夏为其拎着靴子。马府下人急忙拿着水盆来为其洗脚,被汪朝宗拒绝。

马德昌上下打量:“哎呦,朝宗,这可不是插秧的季节啊!”

汪朝宗焦急地回答:“我刚从运河堤坝过来!老马,今年扬州得遭大灾了。”

“什么意思?”

“我刚去堤坝上看过,水面离坝顶也就一尺远。这雨再下下去,堤坝又年久失修,我担心会垮掉!”

马德昌也意识到问题严重:“往年发大水,都是咱们盐商给官府捐银子。从萧老爷子那会儿定下的规矩,咱们四家每家二十万两,加上其他盐商,总计凑足一百万两,多少年都是这样。可今年……”

“对!都被掏了个底朝天了!还哪凑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