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美丽新世界 严肃新问题(第6/7页)

他的团队在对手阵营总部安装了恶意软件,可以监听电话、监视计算机。借此获得各种演讲稿、会议计划和选举安排。根据这些信息,他借助virtual army(水军)发布虚假的推特消息,利用低端推特机器人追加大量点赞和关注。设置程序在凌晨自动拨打竞选电话,以对手阵营的名义骚扰选民。借助类似手段,他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巴拿马、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的民主选举,时间长达8年之久。他说:“当我意识到,人们更愿意相信网络舆论而非现实,我发现,我拥有了让人们相信任何事物的能力。”

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具有简单智能的机器“水军”都蠢蠢欲动。“未来你分不清电脑对面是不是人”这件事已经成真。不过,“水军”并不一定意味着负面,因为用于正确目的的“水军”并不水。某种意义上,问答机器人和机器客服就是“水军”的变种。即便在最容易“水”的论坛、评论区,机器人的表现也可能好过人类。王海峰就说过,在很多评论区,往往是一些人类在灌水、乱喷,而机器人则在发表有营养的评论,带动评论的热度,保持积极正面的舆论方向。

每个现代人都被自己生产的数据包围着。智能化的数据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二肉身。就像第一肉身会担心疾病、车祸等安全问题,第二肉身也同样面临安全隐患。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面临种种泄露风险。诈骗业的技术也在更新。比起通常的电话诈骗,不法分子甚至用起了大数据方法。上海黄浦区警方在2017年初破获了一起惊人的网络盗窃案。首先是黑客用软件批量生成电话号码,再利用扫描工具逐个把号码挂到网上扫描,通过一些黑客存放泄露密码的网站(一般自称“社工库”),把电话号码对应的登录密码扫出来。这在业界被称为“撞库”。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很多用户的登录信息,然后用于偷取银行卡存款等犯罪活动。

一个社会中总会存在不法分子。互联网时代数据技术爆发式增长,人类适应能力的落后也给罪犯留下了可乘之机。这就如同汽车刚被发明时给社会带来新的交通不安全,不过后来人们发明了红绿灯,用新规则制约技术,保障安全。传统的数据管控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千疮百孔,普通人或者团体很难主动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数据。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警方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对付犯罪,科技公司也可以为此助力。

大数据领域的红绿灯也出现了。以电信诈骗问题为例,包括“百度安全”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与管理部门合作,携手打击电信犯罪。依托大数据建立“安全号码库”和“诈骗电话地图”,一方面可以将信息共享给公安机关,定位诈骗嫌疑人的号码和所在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实时拦截诈骗电话并在诈骗电话地图上同步显示、识别诈骗电话动态,“亮红灯”提醒用户。“百度安全”至今已经积累了2亿多安全号码库,每日拦截骚扰诈骗电话超100万次,诈骗电话拦截率保持在99.98%以上。与此同时,在手机上安装了安全软件的用户,对可疑电话的举报、标注都可以上传到服务器,帮助识别诈骗号码。在这种动态循环中,安全软件会越来越聪明,识别诈骗号码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深度学习使防火墙技术也得到了升级。做网管的人都知道,过去每次安装防护软件,都要设定一大堆规则以预防非法访问。而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让安全系统自动学习用户访问规律,识别异常访问。系统自己设定规则,远比人类网管高效。

信息时代,虽然一些恶性诈骗案件和安全事件被曝光引发了恐惧,但是我们要知道,有更多的数字诈骗被阻止了,提供支持的正是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网络金融安全技术还是智慧城市的智能监控技术,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博弈中不断提升。

更多时候,我们身边的技术极客会利用技术能力做出一些“欢乐”的越界行为。比如支付宝刚推出AR红包,就有人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反向破解被横条遮住部分画面的线索照片,去掉横条,获得原始图像,轻松找到红包。方法并不难,前提是使用者懂得使用深度学习共享平台。

北京、上海的车牌特别难摇。车牌中签号码由系统“随机”给出,但这个随机也遵循一定的算法。有人居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琢磨车牌摇号的规律,据说提高了中签率。

环顾一下你所在的工作单位,你会发现有的人擅长使用很多技术工具来强化自己的能力,有的人却整天为了记不住各种登录密码而苦恼不堪。在未来,对数据智能的熟悉程度会影响一个人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数据生活中游刃有余。

新世代 新未来

最后让我们还是把视线投向年轻人,他们是未来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在日本、中国、欧美等许多发达的城市社会中,兴起了一个被称为“尼特族”的群体,主要指一群无业、在家啃老、沉迷于动漫作品的年轻人。据统计,在日本15~34岁的年龄段中尼特族数量高达60多万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2.2%。

尼特族人群往往沉迷于“二次元”文化,和所谓“宅男”群体高度重合,对动漫游戏中色情、暴力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成为这个群体最基本的特征。他们对屏幕里生动可爱的动画角色已经丧失了抵抗力,当面对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人工智能角色甚至实体机器人时,又会是怎样的不能自拔?

2016年6月,吴恩达与刘慈欣进行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对话。“大刘”对未来人工智能提出了自己的大胆设想: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类的性伴侣,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文化趋势。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在生活中彻底替代“人”的角色?作为科学家,吴恩达的回应显得更谨慎,称当下人工智能在技术上还相去甚远,但是也没有否认这种未来出现的可能。

未来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出各种“完美”事物。但这真是完美吗?会不会只是人类自身的镜像?

当人工智能破茧而出,人类却可能将自己封闭于虚拟之中。刘慈欣写过一个短篇科幻小说,写的是当人类把大脑接入虚拟世界,从此醉心于虚拟世界的游戏,感受上帝般的虚妄,而不再向宇宙张望,地球文明就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