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价不高,也能成交(第2/14页)

绕了一个大圈子,想不到是这么简单,徐书办倒有些不敢置信,口中连连道:“那当然,那当然,李大哥是京中要角,外面四九城,朝里六部九卿,谁不给李大哥面子?我巴结还巴结不上,怎么说指点呢,有话但请吩咐。”

“徐四哥太捧我了,好朋友面前不敢自高自大,这话实在不敢当。”李万堂轻轻吸了口气,他受了曾国藩的重托,此番回京要办一件大事。这件事在曾国藩心中不比打下江宁的分量轻,如果能办好了,等于是曾国藩欠下李家一个莫大人情,所以李万堂回京路上殚精竭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做得圆满。

这件事牵扯的范围实在太广,又难如移山,要是一座山头一座山头去搬,累死也无功。李万堂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主意,请徐书办来,就是要找个内行来看看,自己这个主意到底是不是行得通。

“四哥在户部当差,闻说户部上下如今都盯着一桩案子,不知可有此事?”“光棍眼,赛夹剪。”一语既出,徐书办就把李万堂的来意猜了个七八成,心中立时就在盘算自己从中能落什么好处。好处太大了,徐书办一时心中怦怦直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从天而降落在自己头上。

徐书办想了又想,决定在李万堂这样的人面前不妨说实话。李万堂今天的大手笔打动了他,让他相信李家绝对不会亏待自己,既然这样,两个人面对面敞开谈,总比藏着掖着要好。

“李大哥,我冒昧问一句,你从南边回来,是不是有人托你为这件案子当中间人,来讨价还价?”

“痛快。”李万堂笑道,“我就喜欢和徐四哥这样的角色谈事。不错,托我的人是湘军大佬,至于是哪位你不必问,反正湘军的事儿,人家能做主。”

湘军是曾氏弟兄一手创办,既然能做主,那不是曾国荃便是曾国藩,徐书办会意地点了点头。

“既然这么说,我先给李大哥算一笔账。”

徐书办蘸着酒汁以箸代笔,就在桌子上点点画画起来。

军兴以来,各地都是自筹军饷,军饷来源大致有三:一曰厘金,即抽取陆路关卡和水道河口来往的商旅行路税金;二曰捐输,是地方富户自愿缴纳的银子,事后奏报朝廷为其请赏;三曰协饷,是没有打仗的省份为交战省份出的军饷。

这是“饷”的来源,至于去处,也大致有三:一是按月发给士卒的饷银以及打了胜仗之后的赏银;二是购买军马军械以及一应辎重;三是购买军粮。

“一个士兵每月饷银五两,饭食银子差不多也是这个价,再加上军马粮草、军械弹药购买损耗、军衣被衾帐篷,还有赏银和阵亡抚恤,大致每养一个兵,一年要花一百五十两银子,军兴十年,那就是一千五百两。”

徐书办说到这儿,抬眼看了看李万堂,意在征询。李万堂早就算过这笔账,点头道:“这个数,只多不少。况且还有那么多军官,用的银子比士兵多得多。”

徐书办见李万堂同意,又道:“湘军号称二十万,据说是吃三成空饷。但空饷也是饷,还是得按二十万的人头儿算,那就是……”

“三万万两银子。”李万堂说出来的时候也不自觉地一皱眉,这笔钱实在太大,就连“李半城”此生也是头一次说出如此巨大的数目。

徐书办笑道:“此外还有修建大营的用工,战事过后维持地方的支出,抓了那么多的长毛俘虏,养这些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这些还都没算呢。”

李万堂微微捻髯,沉思良久毅然道:“好,咱们先假定通扯一个大数,就算四万万两白银好了。办报销的部费怎么算?”

这就是李万堂此行的真正目的,来为湘军的报销打前站,要以自己在京城官场的人脉关系,替湘军讨价还价,务必要把一笔部费压到最低。

何谓“部费”?就是虽然没有明文规例,但是历代相沿,到部里办事给经手官吏的好处。开国二百余年,从上到下人人皆难逃贪腐,而且办什么事花多少银子均有“明码实价”,每一件公事都要交部费才办得下来

从来朝廷出兵,无论是与敌国相争,还是平叛剿匪,打完了仗,都要办报销。花的每一笔钱都要向户部报账,查下来这笔钱确实该花,而且确实花到了正地方,并无贪污挪用之弊,户部才认可。这样一笔笔查下来全无问题,造册进呈御览,皇帝用玺,这场仗才算是功德圆满。

从前打仗是天子开国库,以户部存银为军费,可是打长毛时国库已然不堪重负,只能命各省督抚自行筹集军资,朝廷再命安靖的省份予以协助,这也就是方才徐书办所说的“厘金、捐输、协饷”这三大来源。

钱不是朝廷给的,而且平灭长毛一役用了十年之久,这是当初谁都没有想到的,早先花用之处,根本没有细账,如今却要一笔笔细查,可谓是漏洞百出。但是不要紧,只要肯缴纳美其名曰的“部费”,那么即便没有细账,这笔天大的军费报销还是能办下来。这就是户部书吏的本事了,“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可以凭空伪造出满满一

架子的账册,任谁看都看不出毛病。当然,所谓上下打点,整个户部的人都要利益均沾,才能保证不会有人把事情捅出去,这也就是这笔好处费称之为“部费”的由来。这笔部费,通常来说,有一定之规,但也不是不可以讨价还价,个中巧妙,就要看个人的手腕了。

徐书办心想,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要代表户部谈此大事当然不够格,可是居中参议,将来自有好处,那就不妨把事情扯得大一些,好处当然也随之多些。

“慢,慢。我方才说的还只是湘军一路,还有李鸿章李大人的淮军、左宗棠左大人的楚军,还有各地的团练……这些又有几十万呢,将来都得办报销啊。”

李万堂知道他的用意,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却不接茬:“我只管湘军,至于淮军、楚军,自然还有人来谈。”话虽如此,底子打下了,别人自然相沿成事。

徐书办也很精明,立时不再多说,沿着李万堂的题目道:“按例,部费该是半成,四万万两银子的半成就是两千万。”

两千万!李万堂暗暗心惊,国库里没这么多银子,户部的胥吏却打算一分而空,真是应了那句“大官不要钱,不如去种田,小官不要钱,儿女无姻缘。”

他正在暗自皱眉,不想徐书办还有话说:“李大哥,我说两千万是过去的价儿。如今仗打了十年之久,各地的‘冰敬’‘炭敬’少了一大半,‘穷京官、穷京官’,如今真的是穷得叮当响,赊账、当东西是家常便饭,谁瞅着这笔银子不眼红,都想从中分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