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与学生有段缘分(第2/3页)

我当过学生导师,现在该制度取消了,因老师少,学生多。我现在正在做带班导师。这两年多时间,我写了200多篇日志,它们都是为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写的,现挑选出其中的80余篇结册成书。

这几年,我做大学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数量很多。他们呈现问题的方式大致如下:或者主动问我,如以电话、邮件、QQ留言或聊天或课下当面提问等方式;或者是我看了其作业、说说、日志和群里的发言而获悉。他们的问题类型则涉及学习、考研、爱情、实习、找工作、性情、习惯、青春、追求、教育、社会、文化、学术等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对爱情、成长和教育三个方面。我把本书内容分为“叩问爱情”、“探问成长”、“追问教育”三大板块,就是希望每一板块都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我觉得我担着一种责任,即为人师表,不能只是为了生存,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还要能给学生解惑尤其是解其心理困惑和人生困惑,或者至少做一种引导,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生存之外,修养得到熏陶或提高,思维得到开发或拓展,心理得到安慰或平静。

基于这种认识,也基于自拟的“不争有为,宁静清越,仁爱谦逊,上善若水”的座右铭,我放弃了很多做研究的时间,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义务地写相关的日志作解答。编辑邹绍荣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惑很大程度上是解生活之惑,也就是解做人之惑。”本书就是我“生活的成果,做人的成果”。的确,如果这两三年不写这些日志,只做学问,我会多写一些论文,但“我就不是我了”,就得不到这样的心灵成果了。可以说,本书真的是一本心灵之书、安静之书。我不知道其内容到底能够帮助多少人,但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就是我的理念和我能够坚持的原因。

这些日志,除了被阅读,有些还被朋友、学生评论、分享、转载和点赞,我偶尔也会主动发到学生群里。如日志《你对男人没有要求,就等于对你的未来不负责任》,在我没有加多少好友的情况下,4天被阅读1 000次,半个月被阅读1 300次,21天被阅读1 450次,被分享、转载、点赞大概240次。这至少证明年轻人是关注我的空间的。我的做大学老师的同学还给他们的学生看,说其对学生帮助不小。我原本只是出于帮助学生和化解自己困惑的初衷来写日志的,从来没有打算过出书。但是有的朋友、学生看了我的日志,说其很有现实意义,具有商业价值和思想价值,很有启发,值得出书。

学生对我日志的评价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整体评价。如L&M说我的日志“很好很实用”,“很多想法对学生都很有帮助”,“就应该出版,受益的人会更多,因为有那么多迷惘的大学生”。亦心亦旸说其“不是读一次两次就够的,是应该成为枕边书的”。Man-nan人说他要编一个“黎博士经典语录”。吖少说:“毕业后还是很喜欢看老师的文章,每次看完似有所悟,心也平静、淡然些。感谢您愿意共享您的文字和正能量。”而奚若的话可以作为代表:“很感谢老师跟我们分享这么多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的事情,很现实,也很一针见血。有些观点也许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一醍醐灌顶,可让人豁然开朗。有的观点我们现在不认可,但看过了到底心里知道些,说不定时间久了,对立或者赞同的想法就会成形。我相信同学们对您的日志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留待自己的人生去验证。”

二是,对某一板块作评价。如L.ting说:“我特别喜欢您写的关于爱情的文章,很深刻,温和道来,而不是铁铮铮地论证。”

三是,对单篇日志的评价。如HelloTT婷对《为了中学教学而否定大学创新?》很有感触,说“上学以来,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这么认真,这么热心回答学生问题的老师”;“我被你‘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句话感动了”。闪电侠为我《是教师还是牧师?——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里的“所谓‘绝望’就是人到‘绝’境时还要‘望’一望”而感慨,视之为警醒之言。蒹葭苍苍看了《照见本心与照见灵性》之后说:“灵性的人生活有一种简单的习惯,不是淡漠,不是疏离,而是一种千帆过尽的释然和淡定。删去繁复,留下清简;裁去冗长,留下素淡。这是更真诚的热爱。”炼茗给《享受每一天》的评价曰:“看完老师的文字,很享受,很安静,很喜欢,还把好几句话记了下来。其实,生活富也好贫也罢,学会享受,充实自我,平常的心态,幸福真正就存在了。”Hair婷读了《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说“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才是幸福”。Mis.Gu读了《问世间情为何物?》说“黎博说得在理”。宁馨儿给《对待爱情的方式》的评论说:“以前我觉得爱情的美好纯粹就像是灵魂的阅读与感悟。现在我却认为爱情是浸染在生活这块土壤上的,它灵魂的相知相爱就是对生活的思悟,在现实在生活的点滴!”诸如此类。

我的QQ会话、临时会话和日志评论,对我的日志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此不赘述。这些日志对学生的现实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单对单的功用。令人感动的是有的学生如一半的苹果等说每周末定会看我的日志,淡墨~无痕说“每逢心烦,到老师空间浏览一二,便觉心宁神静。”有的男生如小弦甚至背诵我的个别日志,这对他的工作面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的女生如宁馨儿说,自己在火车上遇到一个陌生的大学毕业生,他很困惑,都不知读大学有何意义。她把我的《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的要点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我听了甚觉欣慰。

二是,单对多的功用。如文学院曾经把我的日志《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放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网页上。现在文学院的“师生交流”、“现当代文学教学”网站都还保留着我的日志,期望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有个70后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志《异地恋,异地也要恋》,说我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最后一段读来真有佛陀现世之感,光一样的东西洒下了必定是莲花。学院诸多学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实我也只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罢了,所有渡人都是自渡,所有答问,到头来也都是答自己问。

我原来想把本书主书名取为《做教师就是做牧师》,表达一种思想或理念。教师应该具有牧师的精神如善良、博爱、信仰、平静等,牧师应该具有教师的能力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二者互为补充;教师主要教学生,而作为牧师,他的服务对象更广,除了人类,还有神。但是想想这偏于高深和令人误解,而且本书是针对大学生或者年轻人的,故此改名为《谁的青春不用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