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6/19页)

杨岸道:“太守又派你送钱来了?”

李大成笑笑道:“说起来是慷他人之慨,钱不是他的,是妙贞观中的一批值钱的细软,我怕公人们在搜查时手脚不乾净,预先包了起来,以证物入库,现在案子已经不了了之,这包证物也就不必公开了,太守大人叫我送给谭姑娘,作为补助她的生活,附带的条件,就是叫她短时间内不要回到长沙去。”

说着指指他带来的一口包袱,又笑笑道:“当时我是看见了值钱一点的东西就包,没详细估价,太守大人到的时候,我随口说了个五千两,可是我受命前来送给谭姑娘时,在客栈中要缮写清单,一计算,居然少估了二十倍,这批东西足足值到五六万两。”

杨大年道:“会有这么值钱?”

李大成道:“是的,那都是些珠宝玉器古玩。”

杨岸道:“妙贞观中怎么会有这些东西的?”

李大成一叹道:“这是她们私下诱惑了一些大家豪门的家眷,私相赠送的,还有他们暗中谋害了单身的客商后,私自藏下的。”

杨岸不禁长叹道:“多行不义者必自毙,谁会想到那个地方,竟会藏着一大堆杀人越货的大盗,这倒使我佩服玉朗那小子了,要不是他探出隐密来,那些坏人还不知道要害多少人呢。”

李大成也道:“那位张公子揭发奸人,各位为民除奸,还有证姑娘的细心筹划构思弥缝,保全了许多人的名节生命,你们都是功德无量。”

谭意哥笑道:“李大叔,你也别太客气了,这也亏得你精明能干,把善后事宜办得好,才能够皆大欢喜,算起来,你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呢。”

李大成道:“我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了各位的光,这包东西,就请谭姑娘收下吧!随便写几个字给我,也好回去交差。”

谭意哥道:“李大叔,东西我不能收,尤其是得自妙贞观的东西,我更不能收。”

“为什么呢,这是我禀明过赵大人,是他着令我送给姑娘的,那等于是经过官方的手,不算是巧取了,姑娘若不收,我倒是为难了,这又不能徼回去,又不能我私吞下来。”

丁婉卿道:“意哥!这倒也是,李大叔是一片好心,你不能增加他的为难,因此你必须打个条子给他,谁他回去好交差。”

谭意哥急道:“娘!这些东西……”

丁婉卿道:“我知道这些东西叫你收下,你会于心不安,而且这也算是盗泉之水,据而为私有,与你的本心不合,因此你收下来,交给我好了。”

杨岸大急道:“娘子,我们可不要这些东西。”

周三瞪了他一眼道:“穷酸,你急什么,大妹子可是个贪财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有妥善处置的方法,你等听完了她的话,再作决定也不迟。”

丁婉卿笑了一笑,道:“我收下来,将它变卖;购下米粮棉花布匹,找人缝成棉衣,到了冬天,以粮行的名义对穷苦的人家,发放冬衣粮食,免得他们受到冻馁之苦,使得这些东西,有着最好的出处。”

她的话才说完,大家都一致的鼓掌赞成道:“这样好,这样好!”

杨岸却还不太赞成道:“好固然好,但是为什么要用我们的粮行出名呢,善举是大家的力量促成的,可不能由我们一家来居名呀,我们托交给别人也行呀。”

丁婉卿道:“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是为了要求名而做这些好事的,所以要用粮号的名义出头,只因为一向都在这么做了,不会引人注意而已,如果现在突然又换了个人出面,不是会引人注意,增加麻烦吗?”

杨大年道:“婶子说的是,侄儿以前曾倡头做过一点善举,结果托人家代管,叫人从中落了好处去了,做好事,还是自己经手的好。”

杨崇叹了口气道:“我不是怕事推托,设厂施米施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人手的,我们一间粮号已经够忙了,那有工夫再去忙别的?再说善门难开,只要我们的善门一开,附近几乡几县的穷人都会来的,我们不能只开个三五天就关了门,至少也要把一个冬天撑下来,那点钱不够的。”

杨大年立刻道:“叔叔,这个放心好了,你若钱不够,小侄尚可效力。”

李大成也道:“只要是做好事,而且办得有实绩具效,我也可以尽点力,叫长沙城那些大户们认捐一点,共襄善举的,他们反正欠我一个人情,不叫他们还,他们耿耿在心,叫他们还,我又想不出什么地方需要他们的,钱财我不屑取,我这副捕头再往上升,也只有一步可跳,而且已经是定局,借这个机会,倒是完了掉一件心事的好。”

谭意哥道:“叔叔,钱的问题解决了,至于人手,您也用不着担心,我既不能回长沙去,一时也没个准着落,乾脆就留下来帮忙管善厂吧,另外还有秋苹,我们两人足可以担任了,您还是忙您的义盛粮行去。”

杨岸笑道:“又有钱,又有人,我还有什么好挂虑的,我们立刻就着手进行起来吧。”

杨大年道:“我的祖宅还空着,有十几间大空屋子,后面还有粮仓,就先拨给你们做善厂的处所吧。”

杨岸道:“那更好了,有了地方,就可以先着手雇请女工前来,缝制冬衣,让本郡的穷苦人家,先赚上一份工钱,将来就不必仰仗救济,可以多帮助一些外乡的人了。我其实早就有了这个计划,只因为财力不够,无以着手,想不到却能在今天实现了。”

这是杨岸返里后,引起的另一次高潮,李大成带来的财物变卖后,作为开始的基金,买进了大匹棉花、布匹,然后就招请了当地的大批穷人家妇女,前来缝制冬衣,工资订得很优厚,中午还管一顿午餐。

两个月下来,库房中已经堆满了缝好的寒衣,而那些缝衣的女工们也都着实的发了一笔小财,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一个年了。

今年的冬天却来得特别早,十一月里,天际已经飘雪了,又兼年成歉收,三湘为稻米丰收之区,收成也不过平平,而邻近的鄂赣等地,有些地方却因旱涝天灾、蝗祸、虫灾等原因而成荒年。

大批的灾民涌向三湘来求食,若不是谭意哥他们早有准备,预先收购了粮囤积应急,这批灾民不仅成为地方的累赘,很可能还会酿成民变。

谭意哥在这时候,更显露了她的理财与处事应变的能力,一笔捐款到来,她立刻即其所宜,预购了急需的物品,然后着人调查了受施者的境况、需要。

灾民们来到,她的供应已经准备好了,寒者得衣,饥者得食,疾病者也都得到了医疗。

在空地上,她早有预见的搭起了芦棚以蔽风雨,收容了过路病痛的难民,而后又把及老博士拖了来,为那些病人治病,阻止了疫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