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十 二 · 滦 阳 续 录 四(第6/13页)

眘:音shèn。

乾隆壬戌:乾隆七年(1742)。

石阙:门前两边的石楼。

卤部:即卤簿,古代帝王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

八政:说法不一,主要指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分别是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首食:第一首要的是粮食。

《洪范》:《尚书》的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译文

太和门的台阶下有个石匣,不知叫什么名,也不知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德眘斋先生眘斋名德保,与定圃前辈同名。乾隆壬戌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所以当时用大德保与小德保来区别他们。说:图裕斋的先父曾经负责管理修葺工程,曾经打开看过。我问图裕斋这件事,他说:“确实是这样。里面都是黄色的细末,只有半匣没有装满,凝结在一起像土坯。仔细看好像是粮食放得年岁长了成这样的。”

我认为台阶左边的石阙既然是贮放良种的地方,那么这个石匣里装的是粮食,比较合理。况且在圣驾的仪仗中,象背宝瓶里也装着五谷。大约稼穑最珍贵,古训就这么代代相传;周代八种政事中,“食”放在首位,这些见于《尚书·洪范》。规定制度的原意,考虑得确实很深远。

宣武门子城内,如培塿者五,砌之以砖,土人云五火神墓。明成祖北征时,用火仁、火义、火礼、火智、火信制飞炮,破元兵于乱柴沟。后以其术太精,恐或为变,杀而葬于是。立五竿于丽谯侧,岁时祭之,使鬼有所归,不为厉焉。后成祖转生为庄烈帝,五人转生李自成、张献忠诸贼,乃复仇也。此齐东之语,非惟正史无此文,即明一代稗官小说,充栋汗牛,亦从未言及斯人斯事也。戊子秋,余见汉军步校董某,言闻之京营旧卒云:“此水平也。京城地势,惟宣武门最低,衢巷之水,遇雨皆汇于子城。每夜雨太骤,守卒即起,视此培塿,水将及顶,则呼开门以泄之;没顶则门扉为水所壅,不能启矣。今日久渐忘,故或有时阻碍也。其城上五竿,则与白塔信炮相表里。设闻信炮,则昼悬旗、夜悬灯耳。与五火神何与哉!”此言似乎近理,当有所受之。

注释

培塿(pǒu lǒu):小土丘。

丽谯(qiáo):华丽的高楼。这里指城门。

庄烈帝: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1627—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

译文

北京宣武门子城内,有五个小土丘,外面砌了一层砖围着,当地人说是五火神墓。相传明成祖朱棣北征时,起用火仁、火义、火礼、火智、火信兄弟五人制造飞炮,用这种飞炮在乱柴沟大破元兵。后来,明成祖因为五兄弟造炮技术太精,担心他们作乱,就杀了他们葬在这里。在城门楼边上立了五根竹竿,每年按时祭祀,让他们的鬼魂有所归依,不会成为厉鬼出来作祟。后来,明成祖死后转生为崇祯皇帝,火家五兄弟则转生为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是为了复仇。这是无稽之谈,不但正史上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即便是明代多如充栋汗牛的杂记小说,也从未提及其人其事。戊子年秋,我见到汉军步兵校尉董某,他说曾经听京城军营里的老兵讲:“那五个土堆是京城的水位标志。京城的地势,只有宣武门最低,下雨时街巷的积水与雨水汇集流到宣武门一带。每当夜间雨下得太急时,守城吏卒就起床看五个土堆,如果积水将要没过土堆,就大呼开门放水;如果积水没过了土堆,城门就会被水堵住,无法打开了。如今,人们早已忘记了那五个土堆的作用,致使水流不能及时排出,酿成水患。至于城门楼上的五根竹竿,是与白塔旁的信炮配合使用的。如果听到信炮轰响,那么白天就在竹竿上挂旗子,夜间就挂灯笼。这与五火神有什么关系呢!”这话似乎接近事实,可以接受。

科场拨卷,受拨者意多不惬,此亦人情。然亦视其卷何如耳。壬午顺天乡试,余充同考官,时阅卷尚不回避本省。得一合字卷,文甚工而诗不佳。因甫改试诗之制,可以恕论,遂呈荐主考梁文庄公。已取中矣,临填草榜,梁公病其“何不改乎此度”句侵下文“改”字题为“始吾于人也”四句。驳落。别拨一合字备卷与余。先视其诗,第六联曰:“素娥寒对影,顾兔夜眠香。”题为《月中桂》。已喜其秀逸。及观其第七联曰:“倚树思吴质,吟诗忆许棠。”遂跃然曰:“吴刚字质,故李贺《李凭箜篌引》曰:‘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此诗选本皆不录,非曾见《昌谷集》者不知也。华州试《月中桂》诗,举许棠为第一人。棠诗今不传,非曾见王定保《摭言》、计敏夫《唐诗纪事》者不知也。中彼卷之‘开花临上界,持斧有仙郎’,何如中此诗乎!微公拨入,亦自愿易之。”即朱子颖也。

放榜后,时已九月,贫无絮衣。蒋心馀素与唱和,借衣与之,乃来见,以所作诗为贽。余丙子扈从时,古北口车马壅塞,就旅舍小憩。见壁上一诗,剥残过半,惟三四句可辨。最爱其“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二语,以为“云中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不是过也,惜不得姓名。及展其卷,此诗在焉。乃知针芥契合,已在六七年前,相与叹息者久之。子颖待余最尽礼,殁后,其二子承父之志;见余尚依依有情。翰墨因缘,良非偶尔,何尝以拨房为亲疏哉?余《严江舟中诗》曰:“山色空濛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处处随人欲上船。”实从“万山”句夺胎。尝以语子颖曰:“人言青出蓝,今日乃蓝出于青。”子颖虽逊谢,意似默可。此亦诗坛之佳话,并附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