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易中天与小崔说事2007-04-06(第6/8页)

主持人:这有家传吗?

观众:没有家传。

主持人:怎么就喜欢读书了呢?

观众:这个提起来话太长,我占时间太多了,好像我就是喜欢。

主持人:好,谢谢,谢谢!还有哪一位?在这儿,来。

观众:我想从易老师这直接取到经,如何读书?而且我说实话,我对您的《品三国》兴趣并不是太大,之前我《三国演义》也读过两三遍,《三国志》高中的时候也翻过。但是我对您的思维方式特别感兴趣,回回让我震撼,尤其你那个思辨能力。而且很多次采访,看得我目瞪口呆。您的《品三国》我说实话我下载了一部分,没有一集看过两遍,但是您的几个访谈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主持人:就是比主持人还不讲理。

观众:不讲理有时候如果能让别人感觉挺好,无所谓了我感觉,不过如此。我最近跟王立群老师读《史记》,我在这儿听完后回去我读《史记》,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这一章看完,原先也许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能看完一个不太长的列传;但这样看,如果回去再重读的时候,用了很长时间,量出不来。当然应该求精不求量,但像我这个程度,在初学的人我认为应该多读一点。

主持人:博览群书

观众:起码三十岁之后才能求精。

易:我知道问题所在了,这个可以回答了。很简单,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那么想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那个量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读那些没有阅读障碍的书,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然后,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精选,真正的经典,读一篇是一篇。宁肯这一篇我花十篇的时间,把它弄下来,也不要读得半生不熟。就是军事上讲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培养学生,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通一经”,就是通一部经典。这本来是对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掌握一部经典,作为看家本事。就像你练拳一样,你总得有一套防身看家的本事在那儿搁着。至于你说的我的那个分析能力、思辨能力,那个培养呢,要我实话实说我是读康德、黑格尔来的,有一个简便的办法,读侦探小说。

主持人:您那时候读康德、黑格尔的时候有兴趣吗?

易:有兴趣,但是我先读侦探小说。我小时候开始读福尔摩斯,然后读阿加莎克丽斯蒂,还读日本的推理小说。这个是最合算的,小说也看了,好玩也玩了,学会了很多推理、思考的办法。读书本来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事情,不要把它做成一种公众的事情,我是这么看的,在我这儿读书非常的私人。严格意义上的读书,是为了谋心,不能用于谋生。但凡有了谋生的目的就不是读书了,那只能叫学习。学习和读书是两个概念。那么既然读书是一种私人的事情,是一种谋心的活动,我的看法是爱怎么读怎么读,没有一定之规,没有标准答案。

主持人:易先生,我们读书就读到这吧。

易:是,要不然真变“读书时间”了。

主持人:是,我看大家对读书也没什么兴趣啊。

易:《百家讲坛》还没说呢。

主持人:那咱就说《百家讲坛》吧。《百家讲坛》最近事儿可闹大了,网上都是《百家讲坛》的议论。最主要的一条,也是直抵腰眼啊,说得非常狠。就是,你们《百家讲坛》实际上就是个学术论坛,可是这些人谈的是什么?够得上学术吗?学术就是这样的严谨方式吗?学术就是这样的治学方式吗?这个争论非常多。我昨天还专门上网上看了看,铺天盖地的。您的这个坛是个学术论坛吗?

易:不是。很多人把《百家讲坛》说不准,一般说错的有两种说法,一个叫“百姓讲坛”,还有一个叫“百家论坛”,这两个说法都不准确。我倒不是在这咬文嚼字,“百姓讲坛”呢,多少有点靠谱,它确实是对百姓的,但不是百姓来讲,这个得说清楚。“百家论坛”完全错误。

主持人:很多时候也是百姓来讲,但是从这儿讲完了就不是百姓了。

易:讲完了就变大款了,就这意思。他老惦记那份钱。这钱你老问,我就把这钱先说了,然后再说《百家讲坛》。最近不是他们做那个排行榜吗?

主持人:福布斯。

易:福布斯排行榜,还有中国作家富豪榜,我都榜上有名,他们也公布了各种数字。媒体来采访我,我们其实就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媒体也编出话来了,说我们怎么回答啊怎么回答啊,都编的,没回答过。你今天这么关心这个事,我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主张他们以后再做这种排行榜,做成纳税排行榜,中国作家纳税排行榜。别老惦记着人家挣了多少钱,看看人家也给国家交了多少税,这是一个。第二个,你做个纳税排行榜你可以查两样东西,一个查他们偷税漏税没有,第二个你可以查出版社把这些稿费给了我们没有,好得多。所以同一个事情,你可以惦记它,以不同的角度去惦记它,不同的立场去惦记它,它就表现出不同的品位来。阁下以为如何呢?

主持人:挺好啊,非常好啊。——您纳了多少税呢?

易:问税务局啊,因为我的税都是代扣的,我自己不去交。钱还没给你的时候税已经扣掉了,先扣掉了。你也是这样扣的吧?

主持人:是。

易:你漏税了吧?

主持人:没有。

易:偷了吗?

主持人:没偷。

易:没偷,合法纳税。

主持人:是不是文化人羞于谈钱?

易:不是文化人羞于谈钱,也没有什么不可谈的,非偷非抢,有什么不可谈的,是吧。但是没有必要。

主持人:您怕转移公众的注意视点,是吧?

易:不是,咱们今天不是“读书时间”吗?还是读书吧。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讲《百家讲坛》。

主持人:对,已经说到这了。

易:《百家讲坛》。

主持人:您刚才告诉我了,它不是个学术论坛。

易:它不是学术论坛。

主持人:它到底是个什么?

易:它实际上是一个传播平台,或者是在学术与传媒之间、学者与大众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桥梁。我称之为对接,它得接上去,接上去你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个桥梁。它主要任务是传播,但是它传播的东西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主持人:那学术界当然有资格挑三拣四了。你既然传播的是学术成果,那一定要准确啊。

易:这个里面就有一些不太好说的东西。比方说,在无可争议的问题上,必须准确。但凡出现不准确的地方,就叫做硬伤,但凡是硬伤必须纠正。比方说马克思德国人,你硬说法国人,这个肯定要纠正。犯了这样的错误肯定要纠正。但是有些东西它本来就是有争议的,这个就不能算人家硬伤,他只要采一家之言。至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现在他们发明了一个词叫软肋,好像命门之类的东西,这个没有关系。所以什么叫准确,什么叫不准确?首先就要讨论,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百家讲坛》它不是你学者来发表或者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的地方,这一定要讲清楚。有些人老提意见,说你们讲的老生常谈,你们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你们对这些问题就没有研究啊,你们有什么资格来讲啊?我本来就不是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的地方,那个是专门的学术会议、学术论坛,你到那个地方对学术界去发表,我们是对普通观众的。这是第二点。就是《百家讲坛》做的这个工作,它刚刚开始,它在做的这个工作我称之为三个对接了。这三个对接这个工作它刚刚开始,它也在摸索阶段,它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它不可能不摸。没有人说做好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有个理想的蓝图,然后我们按照这个蓝图施工,做得尽善尽美,上上下下全国人民都赞成,学术界也拍手,老百姓也爱看,不可能。你只能一步步走。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我难免会摔跤,我难免脚上会沾上泥巴,我难免裤腿上会有水,但是我摸到了石头。当那些人指着我嘲笑:你看他,裤腿上都是水,鞋子上都是泥,你看他弄得脏兮兮的成什么样子!是的,我是不成样子。对不起,我站在岸那边了。你还在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