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英国革命(第3/4页)

当斯图亚特王朝宣称他们有权不顾职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英格兰人民被激怒了,英国的中产阶级利用下议院作为他们反抗王室滥用权力的第一道防线。国王不但拒绝让步,反而解散了议会。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查理一世实行独裁统治。他强行征收一些被大部分英国人认为是非法的税收,他随心所欲地管理着不列颠,把国家当成他自己的乡村庄园来管理。他有许多得力的助手,并且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不乏敢作敢为的勇气。

很不幸的是,查理不仅未能尽力争取到自己忠实的苏格兰臣民的支持,反而陷入与苏格兰长老会教派的斗争旋涡。由于急需用钱,虽然很不情愿,查理还是不得不再次召集议会。会议于1640年4月召开,与会者怒火中烧,争相做抨击性的发言,最后终于乱成一团。几个星期后,议会再次被解散。同年11月,一个新议会组成了。可这个议会甚至比前一个更加强硬。议员们现在已经明白,议会最终必须解决的是“神圣君权的政府”还是“议会的政府”的问题。他们对国王的主要顾问官发起攻击,并处死了其中的6个人。他们强硬地宣布了一项法令,该法令规定未经他们的同意,国王无权解散议会。最后,在1641年12月,议会向国王提交了一份《大抗议书》,详细陈述了人民对他们的统治者的种种不满。

1642年1月,查理悄悄离开了伦敦来到乡村,希望在那里寻找自己的支持者。国王和议会双方各组织了一支军队,准备在君主的绝对权力和议会的绝对权力之间,决一死战。在这场斗争中,英格兰势力最强的宗教派别,即所谓的清教徒们(他们是英国国教徒,尽了最大的努力来纯洁他们的教义),很快走到了最前列。一支清教徒组成的“虔诚兵团”由著名的奥利佛·克伦威尔率领。他们凭借严明的纪律及对神圣目标的坚定信念,很快成为了反对派阵营的榜样。查理的军队两次被击败。在1645年的纳斯比战役失败之后,国王狼狈逃到苏格兰,却很快被苏格兰人出卖给了英国。

接着是阴谋和反抗时期。苏格兰长老会发生了叛乱,反对英格兰清教徒。1648年8月,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盆地激战三昼夜之后,结束了第二次内战,并攻占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与此同时,克伦威尔的士兵们早已厌倦了不切实际的谈论,不愿在宗教辩论上浪费时间,他们决定自己采取行动。他们冲进议会,除掉了议会中所有不赞成清教徒教义的人。于是,旧议会剩下的其他代表控告国王犯了严重的叛国罪。上议院拒绝参加审判,因此一个临时成立的特别审判团判处国王死刑。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神情平静地从白色大厅走上了断头台。那一天,神圣的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第一次处死了一位未能对自己在现代国家中的地位做出正确理解的统治者。

国王查理被处死后的那段时期通常被称作克伦威尔时期。这位开始并不合法的英格兰独裁者,于1653年被正式推为护国公。在他统治的5年间,他继续奉行伊丽莎白女王广受欢迎的路线。西班牙再度成为英格兰的主要敌人,向西班牙人开战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神圣大事。

英国的商业和商人的利益被置于最优先考虑的地位,最本质的新教教义得到了切实的维护。在维持英格兰的国际地位上,克伦威尔是成功的。然而在社会改革方面,他却遭到惨败。毕竟,世界是由许多人共同组成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极少一致。从长远来看,这似乎是一种明智的准则。一个仅由少数人组成,由少数人领导并为少数人服务的政府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在反击国王滥用权力的行动中,清教徒是一支代表进步的正义力量,而一旦作为英格兰的绝对统治者,他们的严苛的信仰原则确实让人无法忍受。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严厉的统治已经使得斯图亚特王朝不费吹灰之力就复辟了他们的旧王朝。事实上,流亡的王室成员受到了人们“救世主”般的欢迎。在他们眼里,温和的清教徒们的虔诚枷锁和查理一世的暴政同样令人难以忍受。只要斯图亚特王室的接班人愿意忘记他们不幸的已故父辈所一再坚持的“神圣君权”,承认议会在统治国家方面的至高权力,人们还是愿意做忠诚的臣民。

整整两代人为实现这样的安排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不过斯图亚特王室显然没有从老国王的悲剧中吸取教训,而且恶习难改。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继位。他虽然性格温和,却是个无能之辈。他天性的懒惰,与生俱来的追求安逸的本性,加上能够对所有人撒谎,使他暂时避免了与自己的臣民发生公开冲突。1662年,他通过了《统一法案》,将全体不信奉国教的神职人员清除出各自的教区,彻底摧毁了清教徒的势力。1664年,查理二世又通过了所谓的《秘密集会法令》,以流放西印度群岛作为威胁,试图阻止不信奉国教者出席宗教集会。这看起来又回到了“君权神授”的老路。人民开始流露出过去众所周知的不满现象,议会也在为国王提供资金的事情上碰到了很大的困难。

既然无法从一个心怀不满的议会手中得到资金,查理二世便私下从他的近邻兼表兄,法国的路易国王那里借款。他以每年20万英镑的代价出卖了他的新教盟友,还暗自得意地嘲笑着议会的那些可怜的傻瓜。

经济上的独立,一夜之间使查理国王对自己的力量有了很大的信心。他曾在自己的天主教亲戚中流亡了很多年,对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免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或许,他能使英国回归对罗马的信仰。于是,查理颁布了一项《赦罪宣言》,取消了那些压制天主教徒与异教徒的旧法令。这一行动正好发生在查理的弟弟詹姆斯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的时候。所有这一切不免让人们产生怀疑。他们开始担心这是教皇策划的又一个可怕的阴谋。一股新的骚动正在岛上悄悄蔓延。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够阻止内战的再次爆发。因为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国王专制,还是天主教信仰,甚至是“君权神授”,都比同一民族同胞之间自相残杀要好。然而另一群人并没有这么宽厚,他们是大家都害怕的异教徒。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教义,他们的领导者是那些不愿看到绝对王权重来的位高权重的贵族们。

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这两大阵营一直相互攻击,并逐渐发展成为两大党派的对峙。其中之一被称为“辉格”党,代表反抗国王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得到这个可笑的名称,是因为在1640年的时候,苏格兰长老会的教士带领了许多辉格党人或赶马人进军爱丁堡反对国王。另一派叫“托利”党,“托利”原用于称呼爱尔兰反王室人士,现在用来指国王的支持者,颇具讽刺意味。虽然辉格党与托利党针锋相对,但双方都不愿挑起事端。他们都耐心地等到查理二世终老天年,安静地死于床上,并且也允许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于1685年继承他的哥哥的王位。然而,詹姆斯先是设立一支“常备军”(这支军队将由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指挥),将国家置于外国干涉的严重危险之下;又于1688年颁布第二个《赦罪宣言》,命令所有的英国国教教堂都要宣读这项法令。这时,他的绝对权力已经超出了一个合理的界限。这条界限是只有那些最受欢迎的统治者在极其罕见的情形下才可以超越的。人们开始公开地流露不满。7位主教拒绝服从国王的命令,被指控犯了“叛国诽谤罪”送上了法庭。可当陪审团大声宣布被控者“无罪”时,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掌声与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