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为什么是西方统治世界(第7/7页)

事实上,愚笨之人在历史上所做的任何事都不会使人类面临灭绝。即使是最为血腥的战争,如20世纪的世界大战,也只是加速了正在发生的趋势。1900年,美国这个新兴的次大陆帝国已拥有一个工业核心,挑战着西欧的海洋帝国。两次世界大战总的来说,就是为了决定谁将代替西欧。是美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迅速工业化的苏联?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试图征服次大陆帝国的德国?在东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日本试图征服世界,工业化为一个次大陆帝国,然后超过西方。日本失败之后,中国开始工业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萧条,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飞速发展。我们难以知道欧洲的海洋帝国如何能够在这样的竞争中存活,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从非洲到中南半岛的民族主义浪潮、西欧逐渐减少的人口及其对手国家的工业时。

如果欧洲的大国没有在1914年和1939年参与世界大战的话,它们的海洋帝国肯定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如果美国没有在1919年逃避它的全球责任的话,这些海洋帝国也许会崩溃得更快;如果希特勒打败了丘吉尔和斯大林,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又或许,情况不会发生改变。罗伯特·哈里斯的小说《祖国》(Fatherland)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故事中的谋杀之谜发生在1964年的德国,但是——事情很快就明朗了——德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一件事都似乎出奇的不同。希特勒杀害了所有欧洲犹太人,而不是杀死了大部分的犹太人。他手下的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将希特勒的想法变为现实,重建了柏林。柏林的胜利大道有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两倍那么长。胜利大道通向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这里的建筑高耸入云。随着故事的展开,场景开始呈现出一种更加奇怪的熟悉感。美国和苏联之间开始了冷战。两国各自都有核导弹撑腰,彼此虎视眈眈,都争取拉拢第三世界国家。它们正慢慢走向缓和。在某些方面,一些结果和现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可能造成的唯一不同的结果就是演变为核战争。如果希特勒制造出了核武器,那么他肯定会使用,但是因为他在1942年取消了核研究,所以假设的情况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美国在日本扔下了两颗原子弹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但是当苏联在1949年测试它的第一个核武器时,末日变得愈加可能。即使在1986年它们处于最顶峰的时候,世界上所有导弹的弹头加起来造成的破坏力也只有直径两英里的行星撞击地球的破坏力的1/8,但是这也足够毁灭现代文明了。

我们很难理解那些能够沉着冷静看待核战争的人物。

不幸的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领导人意识到只有通过“确保相互毁灭”才能解决核武器的问题,即在核战争或大规模常规战争中,每一方都应该做好毁灭对方城市和国家的准备。关于这场竞赛如何开始的细节,人们至今还不清楚。当时美苏之间还有一些频繁的电话联系,尤其是在1963年秋,约翰·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试图制定美苏竞争规则的时候。赫鲁晓夫由于害怕美国的武力威胁,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肯尼迪出于担忧,武装封锁了古巴。苏联的战舰开到距离美国海域几英里的地方,肯尼迪派了一艘航空母舰阻拦它们。肯尼迪认为此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达到了1/3甚至1/2。接着在10月24日星期三的早晨10点左右,情况急转直下。肯尼迪和他顾问紧张得一言不发,此时手下报告说,苏联的潜艇挡住了美国航空母舰的路。如果苏联不发动进攻的话,那么它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肯尼迪的弟弟回想当时的情况:肯尼迪“将手抬了起来,捂着自己的嘴。他不停地攥紧拳头,然后又松开。他的脸看上去很疲惫,眼里透出痛苦”。他的下一步行动有可能是发射4000个导弹,但是苏联的潜艇并没有开火。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在10点25分的时候,苏联的船慢了下来,然后掉头走了。灾难并没有发生。

30年来,边缘政策和荒谬的错误产生了一连串的灾难,但是最糟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自1986年以来,世界核导弹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3,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即2010年年初,核武器的数量有可能会大量减少。美国和俄罗斯现有的几千种武器仍然能够杀死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但是依照现在的局势,发生灾难的可能性还是比40年前“确保相互毁灭”时的可能性小得多。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继续编织着各自的网,历史还在继续。

基地

至少到目前为止,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夜归》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历史的发展,不过也许他的《基地》系列能够更好地做出解释。阿西莫夫在书中写道,在遥远的未来,一个名叫哈里·谢顿的年轻数学家乘坐太空船去川陀星。川陀星是已经存在了12000年的银河帝国的首都。谢顿在那儿的“10年数学会议”上发表了他的学术文章,解释了心理历史学这个新科学的理论基础。谢顿认为,大体说来,如果我们将常规历史、大众心理以及先进的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理解驱动人性的力量,然后将其用于预测未来。

谢顿在川陀星最大的大学当上主任之后,他研究出了心理历史学的方法。他预见未来银河人将会经历一段长达3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皇帝提升谢顿为第一部长。担任这个了不起的职务后,谢顿计划组建一个名为基地的智囊团。这些学者一边把所有的知识收录到银河百科全书中,一边密谋1000年后重建帝国。

《基地》系列小说在科幻迷中掀起了一股热潮,风靡了半个世纪,但是对那些听说过哈里·谢顿的专业历史学家来说,谢顿只是一个滑稽人物。历史学家坚称,只有在阿西莫夫疯狂的想象中,才有可能利用已经发生的事预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很多历史学家否认过去有很多的发展轨迹可循,而那些认为过去确实存在这些发展轨迹的历史学家则认为了解这些发展轨迹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例如,杰弗里·埃尔顿(Geoffrey Elton)——他是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对历史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许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他认为:“有记载的历史,最多也就追溯到200代前。即使在历史上有更大的目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目前为止还不能真正地从手头那一点历史记录了解这个目的。”

在这本书里,我曾经提到过历史学家往往低估自己。我们不一定要把目光局限于有着历史记录的这200代。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展到考古、基因以及语言学——本书前面几章中主要的证据——我们就会更加了解历史。事实上,回到500代前就已经足够了。我认为,有这么充足的时间,我们真的能够从中得出事物发展的趋势。现在就像谢顿那样,我想说,一旦我们这么做了,我们就可以利用过去预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