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走向世界:元、明两个朝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6/12页)

尽管如此,贸易还是发展迅速。1488年,一位遭遇海难的朝鲜人观察到,“杭州湾里的外国船只就像梳齿那么密集”。沉船遗骸考古学家发现,商船变得更大了。皇帝不得不多次修订关于贸易的法令,这有力地反映了人们正在忽略这些法令。

商业繁荣的影响非常深远。农民收入再一次增加,家庭人口增多,大批农民开垦了新土地或者去城里工作。遭受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当地的有识之士修复了道路、桥梁以及运河,商人贩卖食物,人们都奔向市场,廉价出售自己能够生产的产品,购买其他商品。到了1487年,一位官员写道,人们“把谷物换成金钱,然后再把金钱换成衣服、食物以及日常用品……整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是如此”。

商业将扩大了的东方核心联系起来,就像战争将西方国家联系起来一样。14世纪的日本在人口、农业以及金融方面都迅速发展。虽然受到明朝的法令限制,但是日本和中国的贸易还是稳定增长。贸易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显得更加重要:从外贸中获得的税收为爪哇的麻喏巴歇等国的兴起提供了资金,麻喏巴歇控制着香料产业。许多当地的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向中国寻求帮助。

所有的这些都不需要摧毁了西方国家的那种残酷的暴力。除了试图在越南建立起一个友好的政权,早期的明朝皇帝只与蒙古人作战。蒙古人仍然是明朝唯一的威胁。假如帖木儿没有在1405年驾崩的话,他可能已经将明朝推翻了。1449年,另一支蒙古部落俘虏了一位明朝皇帝。但是,明朝皇帝认为他们不需要先进的炮弹与蒙古人作战,只需要拥有大批的传统军队就可以了。例如,1422年,当永乐皇帝入侵大草原时,他就动用了34万头驴、11.7万辆马车以及23.5万个车夫来运输供士兵食用的4800万磅谷物。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永乐皇帝于1405年宣布要派使臣到“西洋(即印度洋)上的各国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将商业与外交联系起来。不过和使臣们一起去的,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船。为了造这艘船,他召集25000个工匠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建造了大造船厂。四川的伐木工人挑选出最好的杉树来制造船桅,榆树和雪松来制造船体,橡树来制造舵柄,并且砍下整棵树,让它们顺着长江而下,到达造船厂。工匠建起几百英尺长的巨大干船坞,用来建造大船。他们考虑了每一个细节,甚至给铁钉涂上了特制的防水层。

这艘船并不是军舰,但是建造这艘船的目的就是为了震慑他国,令他国敬畏。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木船,约有250英尺长,吃水2000吨;船头站着历史上最伟大的上将——穆斯林宦官郑和。据说郑和有7英尺高,腰围60英寸(一些记录中,郑和高9英尺,腰围90英寸)。

300多艘船起航,载着27870名船员。此行的计划是在印度洋周围的一些富裕国家上岸。这些国家的国王发现,一夜之间,宫殿的窗户外面到处都是中国的船只。他们交出大量的贡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交易。但是这次航行也是一次大冒险:船员们觉得自己似乎来到了一个贫困地区,在这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在斯里兰卡的时候,当地的穆斯林给他们看圣经上亚当的脚印;而在越南时,船员们认为他们必须躲过一些“僵尸头野蛮人”。

这个女鬼是人类家庭中一个真正的女人,唯一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眼睛没有瞳孔。到了晚上,当她睡着的时候,她的头就会飞走,吃人类婴儿的粪便。这些邪气进入婴儿的腹部,最后,婴儿因为受到邪气的影响而死亡。然后这个头就会飞回来,重新安到她的身上,与之前无异。如果人们知道了,等头飞走后,把她的身体移到其他地方,当头飞回来的时候,如果不能安到身体上的话,这个女人就会死亡。

不过,除了他们自己想象的一些威胁外,船员们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危险。1405~1433年之间派出的7支宝船舰队有史以来最有力地显示了明朝国力。为了夺得马六甲海峡(它那时和现在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航道,而且时常有海盗侵袭),他们打了三次仗。除此之外,他们只在斯里兰卡内战中支持一方时使用了武力。摩加迪沙的街道并没有给中国船员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郑和的手下写道,“我们四处张望,看到的只是叹息的人们以及愠怒的眼神。整个国家除了山,什么也没有,一片荒凉”)。不过,麦加倒是令他们印象深刻(虽然一位官员觉得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神殿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塔一样)。

宝船舰队向南部和西部足足行驶了9000英里,但是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这只是个开始。郑和的船上有指南针和地图,装有大量食物和饮用水,所以他们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前任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艇长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他的畅销书——《1421:中国发现美洲之年》(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中指出,这艘船到达过很多地方。孟席斯认为,郑和的手下周满率领船队穿过当时还未在图上画出的太平洋,于1423年夏天登陆俄勒冈州,之后沿着美国的西海岸向下航行。孟席斯认为,虽然在旧金山湾丢了一艘船,但是,周满还是坚持沿着墨西哥湾沿岸,一路驶向秘鲁,最后才穿过太平洋返回中国。1423年10月,经过了4个月的绕道之行后,周满安全地回到了南京。

孟席斯认为,传统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周满的功绩(还忽略了更令人惊讶的航行——郑和的手下到过大西洋、北极、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意大利),因为郑和的航海日志在15世纪时就丢失了。并且由于很少有历史学家像孟席斯那样具有实际的航海知识,因此,他们也就不能发现隐藏在15世纪和16世纪地图中的线索。

但是历史学家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承认,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已经丢失,但是这些历史学家发出疑问:为什么现有的大量明朝文献——包括对郑和航行的两次现场目击——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些发现?他们好奇,15世纪的船只如何能够达到孟席斯理论中要求的那种船速?郑和的船员如何像孟席斯声称的那样绘制世界的海岸线?为什么孟席斯收集到的证据无法经受学术检验?

我必须承认我站在质疑者这一边。我认为,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美洲之年》与冯·丹尼肯的《众神的战车》不相上下。但是,就像冯·丹尼肯的猜想那样——或者像本书的简介中提到的艾伯特在北京的情形一样——《1421:中国发现美洲之年》的优点在于,它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事情不是这样发展的。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事情就像孟席斯所说的那样发生,西方现在很可能就不会处于主宰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