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走向世界:元、明两个朝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5/12页)

土耳其人学得很快,马上就想到了最好的应对办法:购买欧洲人的武器。这个新技术很昂贵,但是即使是欧洲最富有的城邦,例如威尼斯和热那亚,也要比苏丹王贫穷得多。奥斯曼雇佣意大利人作为军官和攻城技师,将被奴役的基督徒训练成步兵精英,并且还招募欧洲枪手。不久之后,奥斯曼又重新开始进攻了。1453年,他们对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时(当时的君士坦丁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堡垒,也是土耳其进攻的最大障碍)挖走了拜占庭的一流枪手——一个匈牙利人。这个枪手为奥斯曼制造了一个可以扔一千磅重的石球的铁质加农炮,(根据编年史学家所说)它的声音大得会让孕妇流产。事实上,这个大炮在第二天就出现了裂缝,在第四天或者第五天的时候已经坏了。但在这个大炮坏了之后,这个匈牙利人又制造了一门更小、更实用的加农炮。

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破了。成千上万个惊慌失措的拜占庭人涌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吉本称之为“人间天堂,第二个天空,最后的乐园和上帝的宝座”)——他们相信预言所说的,当异教徒攻击教堂的时候,会有天使出现,手握短剑,恢复罗马帝国。但是没有天使出现,君士坦丁堡沦陷了。吉本指出,它的沦陷带来了罗马帝国的最终灭亡。

随着土耳其人的逼近,欧洲国王更加残暴地互相对抗和镇压异教徒,爆发了真正的战争。先是1470年法国和勃艮第的战争。他们用更厚的炮管制造加农炮,在加农炮中装入火药,并用铁质炮弹替代了石头炮弹。这样便产生了更小型、更有威力和更易于携带的加农炮,原先的武器被废弃了。新型的炮弹很轻,可以装在昂贵的新型战船中,这些战船是靠风帆行驶而不是靠船桨。加农炮的炮门很低,它的铁质炮弹正好可以击中敌军船只的吃水线。

除了国王,没有人能够承担得起这么昂贵的技术。慢慢的,西欧君主买入了大量新型武器用来震慑贵族、独立城市以及主教,这些主教混乱、重叠的管辖范围使得早期的欧洲国家非常脆弱。君主们在大西洋沿岸建立起了更加强大的国家——法国、西班牙和英国,国王的命令贯彻全国,并且这个国家第一次要求人们对它保持忠诚。一旦国王成功控制贵族,就可以建立官僚体制,直接向人民征收税收以及购买更多的枪支——当然这也会迫使邻国君主购买更多的枪支,从而迫使每一个人捐出更多的钱。

后发优势再一次显现,斗争慢慢地将西方的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欧洲最为发达的地方,但是现在它们的先进却面对着一个劣势:要将诸如米兰和威尼斯这样的城邦国家变成意大利民族国家,它们显得过于富有和强大,但是要单独对抗诸如法国和西班牙这样真正的民族国家,它们却还不够富有和强大。马基雅维利这类作家对这种自由非常高兴,但是当1494年,法国军队入侵意大利时,这种代价就显而易见了。正如马基雅维利承认的那样,法国对意大利的进攻已经变成“对其发动战争时毫无畏惧,继续战争时毫无危险,结束战争时毫发无损”。12支最新的法国加农炮扫清了路上的一切障碍,法国军队只花了8个小时就把蒙特·圣乔瓦尼城堡炸开了,杀死了700名意大利士兵,而法国只牺牲了10名士兵。意大利的城市不能和诸如法国这样的大国相比。到了1500年,大西洋沿岸的西方核心地区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战争是主要的因素。

相比之下,东方的核心转移到了中国,商业和外交起着主要作用,虽然新的帝国的崛起也和西方一样,是以残酷的流血事件为开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重新统一了中国。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当时蒙古力量正在衰败。朱元璋的父母(为了逃离沉重税收迁移到其他地方)卖掉了朱元璋的哥哥和姐姐,把最小的儿子朱元璋留给一位僧人抚养。这位老人给朱元璋讲了很多红巾军的英勇事迹,红巾军运动是诸多对抗蒙古统治的运动之一。老人坚持,报应就要到了,菩萨不久就会从天上下来惩治这些恶人。但是相反,1344年的夏天面临着蝗虫和旱灾,疾病(极有可能就是黑死病)夺走了朱元璋一家人的性命。

年少的朱元璋在寺院里打杂,但是因荒年寺院难以维持,方丈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在中国南部游历了三四年之后,朱元璋回到寺院,却见寺院已被烧成了平地。蒙古统治的崩溃也带来了国内战争。朱元璋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于是就和其他僧人一起,在这冒着烟的废墟上游荡着,时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长相奇丑,身材很高,下巴突出,满脸麻子。但是他很聪明、刚毅,能读书写字(这得归功于那些僧人),总之,他属于任何帮派都想拉他入伙的那种人。当一支红巾军队伍经过时,他们就把朱元璋招收入伍。红巾军首领对朱元璋非常欣赏。后来,他娶了首领的女儿为妻,并且最后成了这帮人的首领。

在12年无休止的战争中,朱元璋把自己的手下从一帮残忍的匪徒变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并且将其他叛乱者从长江流域驱逐出去。不过,他并不相信红巾军盲目的目标,而是组织了一个能够管理整个帝国的官僚体系。1368年1月,40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登上皇帝的宝座,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的所有诏令听起来都好像与他糟糕、贫穷和暴力的幼年生活有关。他想把中国变成一个和平稳定的田园式天堂,在这里,德高望重的老者监督着自给自足的农民,商人只对不能在本地生产的商品进行贸易,并且(不像朱元璋的家庭那样)没有人四处搬迁。朱元璋认为很少有人需要离开家8英里远,并且如果不经允许就离家超过35英里远,就要被鞭打。朱元璋担心商业和货币制度会腐蚀稳固的社会关系,曾三次颁布法令限制外国人和政府批准的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甚至还禁止外国香料的流入,防止它们诱惑中国人进行非法交易。到1452年为止,朱元璋的继承者三次更新这些法令,在第四次更新法令的时候,由于害怕商人能够轻易地进行不必要的商业活动,皇帝禁止了白银的流通。

朱元璋在自己的遗诏中写道:“31年来,我一直都努力地执行上天的命令,担惊受怕,没有哪一天过得轻松。”但是,我们必须想一想,朱元璋的斗争有多少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想法里,而没有实际行动。与他之前的那些蒙古统治者相反,朱元璋急于把自己变为理想化的儒家统治者,只不过他从来没有真正禁止过对外贸易。他的儿子永乐皇帝甚至还扩展了对外贸易,多次为了自己的私生活引进朝鲜处女(他说,她们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但是,明朝的君主并没有坚持通过官方进行贸易。他们再三宣称这样是为了保护社会的稳定(理论上),让外国人显示应有的尊重。一个统治者解释道:“我并不喜欢外国的东西。我接受它们仅仅是因为这些东西来自遥远的地方,表达了远方人民的真诚。”“贡品”(指那些在国土之外的交易)填满了皇帝的金库这个事实也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