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镫形状的戒指戴鑫英口述(第4/7页)

戴:可以呀,弄不到一块儿就单立祖。某一辈上一个男人死了,起一个九尺九的坑,祖坟一般都是九尺九,大坟头啊,就单立祖。

定:那你们家也有坟少爷了?

戴:有哇,是个汉人,马家,一直到现在都有联系。我们家坟地在东郊的太平庄,就是现在的有机化工厂,大郊亭。注252马家就是我们新立祖坟的坟少爷。我们的坟地8亩多一点,但是我们家从来没收过租子,等于他给我们看着坟,打多少粮食我们一粒也不要,他们就是象征性地送点枣呀,送点香椿哪,送点鲜老玉米,可是1961年度荒的时候,他们觉得北京比较紧张了,就大口袋送粮食,送玉米面来。这些老的契纸我都保存着,写着当时立祖坟时这块地四周围挨着哪家的坟地。反正我记着我们家的西北角是富察氏家的,为什么选这块地儿呢,因为用它那字儿吉利。

满族人很讲义,这是努尔哈赤在后金时候就强调的。他为什么最早在赫图阿拉就盖关帝庙,供关公?就是利用关公的忠和义俩字儿。满族家庭跟用人的关系,作为仆人也忠,主人也善待这些服务人员,就像是你给我家服务,咱们就是亲戚了,很融洽,不是对立的情绪,不是那种主和奴的关系。像我们家吧,我给乳母穿过孝。我乳母姓巩,这老太太死的时候通知我们家,我母亲就带着我穿孝,虽然是主仆的关系,但是我吃过人家奶,就得给人穿孝。这里就有宽容、忠和义。

我父亲和母亲差4岁,我父亲大。我父亲在邮电局,共产党接收了以后,他算留用人员,就给调张家口,口外去了。所以我母亲就掌这家。她是仓杨家的后代,也看惯了家里的管理了。

我大伯死得早,我大妈年轻守寡,一直跟着我们过。我大妈也是京旗,正白旗。可是到我们这一代,纯的满族家庭就不多了。满洲人也有他狭隘的地方,年轻守寡,不兴再改嫁,这样怎么拴住她本人呢?怎么让她有感情寄托呢?按数学顺序,由第二个屋里的,长子,长女,过继给大爷屋。我父亲行二,头生第一个姐姐,第一个哥哥,从小就过继给我大妈屋了,所以我大妈的一儿一女,是跟我同父同母的大哥大姐,我们实际是亲的,但在户口上是叔伯哥们儿。管自个儿亲生父亲母亲没有直接称呼,叫二爹,二婶儿。可是这样一个是从感情上她有寄托了,一个是财产不外流了,她就有一份财产了。

定:那她靠什么生活呢?

戴:一块儿过呀,我父亲我三爹他们挣钱。一直维持,原来40多口人一直在一块儿,都在一块儿做饭。我们院是大院呀,老宅子,就由我母亲统管,我母亲行二,称二奶奶,就是掌家。

定:您母亲管家的时候,是连钱都归她管?

戴:钱,还有平常开支,日常的。有保姆,也有浇花的,也有听差的。后来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所有家里的仆人、奶妈什么的就全离开了。把这些人都辞了之后,还一块儿过呀,就妯娌仨轮流值勤。40多口人,今儿我大妈做饭,明儿我妈做,后天我婶做,伙食是两个灶,小灶是4个人吃,我爷爷奶奶,我哥哥我姐姐,他俩都是我们这辈儿的头生,两个,其他人吃大灶。我母亲那人比较厚道,知道屈己从人,没有这个优点不能掌家。你掌家了借这机会捞,那你家就快败了。

定:她厉害吗?

戴:不厉害。但是她做得正,行得正,而且公道,嘴也直,口直心快,谁都怵她。甭管我祖母,外祖母,还有我至亲的老太太,她们都很讲礼貌,很规矩,说话声儿也不大,什么事都有板有眼,这是我对满族老太太这些印象。

定:对媳妇是不是特别厉害?

戴:从我亲友里了解,满族家庭受气的可能性特少,因为它都是亲做亲,要不就是同事。我大伯父的,我大妈,她是我祖父的把兄弟的女儿,怎么能给气受呢?我父亲跟我母亲结合,是我祖父在宫里工作,外祖父也在宫里工作,他们是同事关系结的亲,这也谈不上给气受。我三婶是我们家坟少爷的女儿,做的亲。负责我们家坟地的,就是我婶的亲弟弟呀,就叫马二舅。你给他得罪了,他上你坟地那儿撒尿去扔粪去对不对?满族、蒙族在北京京旗里讲究门当户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所以很少出现什么虐待呀,歧视呀。而且我们这家庭早期是有文化的家庭。

定:都说满族媳妇是最受气的。

戴:不对,那不对。满族人不歧视妇女。满族女人有两大特点,一个天足,传袭游牧民族的习惯,不裹小脚,裹小脚是汉族最残酷的对妇女的迫害。另外一个女人在家族里不管婆家娘家不受歧视。有传说满族为什么女人掌家呀,因为将来有做皇后的可能,这个是无稽之谈,皇上也没说要几十万妃子呀,这说法不能成立。就是满族人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就跟皇室的分工似的,皇上管朝政,皇后主掌后宫,传袭到满族普通家庭也是男人挣钱去,女人掌家,就养成这么一个习惯。所以女人掌家有它的民族特色,有它的文化背景,使男人能完全放下心来出去。

定:这算什么民族特色?汉族家庭也是男主外,女主内呀。

戴:那也看什么家庭。不同经济收入家庭有不同的掌家,那穷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掌什么家呀,反正挣来就吃呗。挣不来北京话叫扛着。就是没的吃,饿着。据说人饿大发了,看太阳不是红的,也不是黄的,是绿的。

另外京旗里头的满族姑娘都挺能干,有的老姑娘没出嫁的,姑奶奶,协助嫂嫂和兄弟媳妇掌家,但是掌家还是外娶的外姓儿媳妇,那会儿离婚率几乎是零。

我们家正式解体是1961年,就各屋过各屋的了。那时候我也都有工作了。我们跟我大妈算一家,我三爹屋在我们那宅子的东院,马路对面有一宅子,也单过了。彻底完蛋是“文革”,您不知道,从“文革八一八”接见红卫兵以后,甭管你谁的房,祖祖辈辈留下的,自个儿的房产,住好几代了,人家全拿着小三合板,临时写一个墨笔字“公产”,一钉上,就没有私房了,就得交房钱了,自个儿的房还得向共产党交房钱。等抓起“四人帮”两年以后才落实政策,把房退回来。注253

定:您母亲跟您奶奶一块生活过吗?

戴:生活过,关系特好。从小就没看见过我大妈她们妯娌仨受过我奶奶爷爷的气,没有,很和美。就因为这种家庭气氛,所以才能到1961年才解体。要是老吵,早就——清末可能就分家了。她们妯娌之间也好,没红过脸。孝是一家人安定的主要因素。不孝敬老人这家就完了。横的讲究疼兄爱弟,讲究家族每一辈平的团结。这种家族文化要是全面推开的话,对整个国家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