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镫形状的戒指戴鑫英口述(第2/7页)

我祖父哥儿仨,姐儿五个,但是同父不同母。曾祖父的第一个妻子,等于就生了我祖父这么一个男孩儿,曾祖母去世了,又有一个后继的曾祖母。所以同父同母的我祖父他就哥儿一个,然后他的继母生了两个男孩儿,五个女孩儿。我的二爷叫德兴,是电业界的,这个电力公司是民国当中成立的。我三爷德洪的工作是由我祖父给他办的,在中华邮政总局无法投递处,负责瞎信。

到我祖父他们那辈儿,都是有文化的。我祖母也读过书,当然是在家里读。祖父那人很有远见,他知道大清朝是不行了,他让儿子都要学点东西。他知道社会要发展,过去八旗子弟关着门,食俸禄的生活是不行了。我父亲他们兄弟三个,我大伯父成华呢,学的是英语。让我父亲上蒙藏学院,就是乌兰夫的母校,西单石虎胡同,注239因为当时我们算蒙古人呀。让我三叔学的日语。我姑姑也是上的洋学堂。结果呢,祖父退休以后,我大伯父和我父亲就进入中华邮政,所以我们家在北京,尤其东城一带,一提戴家,都知道,都管我们叫邮局戴家。一直到现在,我的下一辈,还有在邮局工作的。我三叔后来改学古代建筑了。

我的祖父有眼光,他对他的13个孙子,也有自己的安排。怹就说有学文的,有从军的,有学武的,有学商的,到什么时候我这家庭,不倒。有培养前途就尽量往深了培养,念书不太好的他就因材施教,学手艺去。我姐姐都是大学生。我二哥学的是西餐。确实按照他的设想,所以历次运动,辛亥革命,清王朝逊位,抗日战争,都没有触及我们家,就是到国民党撤退,1949年解放前,家里还没倒呢,到解放后都没有触及到我们家,就是“文革”时候……

定:清朝没灭亡之前你们已经有了邮局的收入了?

戴:我们家庭在清朝亡了的时间不太长,就业了,在经济上没受什么困苦,俸禄没了就没了,我们有收入,我们自个儿。所以也没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

定:你们家原来在什么地方?

戴:我们就没离开过正蓝旗的驻防地,北京城的东南角。我们老宅子在什坊院,就是现在南小街的什坊院注240,后来迁到东城芝麻胡同,现在北京日报社那儿,后来蒙古外馆改建,原来的蒙古不分内外,就是一个蒙古外馆,又经商又管政治,它的木料大部分由我祖父买来,我们在大羊毛胡同,就是现在的北京站,盖了一个三套院子的宅子,都是磨砖对缝的。等于我们几次搬迁都没离开驻防地,那东南角,就在正蓝旗驻防地。后来地铁一修呢,也“文革”以后了,家里就整个散了架了。

我总觉得我们这个家庭总体来看,相当于那会儿的中产阶级,是一个忠厚老实的满族家庭。从随龙入关以后,这么久的年代,家里没有犯乱的。对孩子教育就是要规矩,要忠厚老实,孝顺父母,疼兄爱弟,屈己度人,不得触犯法律,犯法的不做,犯忌的不听不看。天天儿就听这个,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所以家里世代没有不良嗜好,什么吃喝嫖赌,没有,也没有触犯法律的。我们家历史上没提过笼,没架过鸟,家里也没有什么抽大烟的,我祖父对孩子要求特严,要求我父亲他们哥儿三个下班都得回家,不能在外头逗留,就很传统,就怕学坏。满族家庭很强调这个:安分守己。有这4个字,家庭就能维持,能长久,能扎得住根,站得住脚,整体来说就是在社会能生存下来。

所以我就总结,我们家这么大的政治变迁都不倒,一个是早期,清末的时候就强调孩子要受教育,要有文化,学技术,自个的手就能挣饭吃,这很重要。另外不迷信,不封建,能够跟着时代潮流走。

据我了解,少数民族在北京能定居下来,兴旺起来,世世代代繁衍下来,这个家庭都不是一般家庭,都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家庭,这是我个人感受。回民也是如此,能在北京顺利扎下根来,生存下来,也是不容易的,不管是山东那支儿上的,德州那支儿上的,是济南来的,在北京能扎下根的,都是勤勤恳恳做业的,北京这个城市很排斥少数民族。

定:您说它怎么个排斥?满族可是地位最高的民族啊。

戴:可你的王朝没有了。

定:我说的是清代的时候。

戴:清代的时候也不容易啊。满民随龙入关进来了,结果八旗生计出了问题了,人口繁衍太多,很多人到乾隆年间又回去了,回老家了,当然从朝廷里,从乾隆那儿就给奖励,给银子,给地给牲口。可是这就是说扎根,在乾隆年间还是很浮浅,人家不认同你。

再比如说吧,清朝要求旗民军政合一呀,你不规矩你就削除旗籍了,那削除旗籍等于现在把户口注销了一样,本来满族人他就指着俸禄,那你在这儿怎么混呢,尤其在城市里呀,一削除旗籍,那就完蛋啦,家都没有了,你家族就完啦,没法生存了。就这么严重。所以就是说,一个满族家庭,一个大族,能分出多少支来,一直扎到清王朝灭亡,在北京生活下来到现在,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您是沈阳旗人,京旗的事您不清楚。

定:您说北京好多少数民族待着不容易,那汉人待着容易?

戴:也得挣扎呀……

2.肃王坟的坟少爷

戴:我祖母的娘家是瓜尔佳氏,在北京也是大户,她们家是肃亲王家的包衣,注241包衣出身。肃王府就是豪格那支儿,在北京的坟地在架松。注242我记事的时候,我祖母家就沦为架松坟的坟少爷,世世代代世袭给肃王家看坟,一直沿袭下来,繁衍成一个大族。架松关家,都知道,在当地势力也挺大。现在架松坟还有他们的人居住,但是大部分都有职业了。

坟地有陵产哪,有树木,有田地,有建筑,看坟的都拿钱粮。坟家要生一小孩儿,都要到宗人府报户口去。可是我祖母她们那支儿虽然属于肃王府的包衣,她们家是内务府发俸禄。

定:肃王家的坟包衣不止一家吧?

戴:一家,哪有归两姓人管的,不好管理呀。

定:我看冯其利写的《清代王爷坟》注243里,有好多坟都是有好几户坟户。

戴:他指的不是一个地界儿。比如八大处,就是现在北京工人疗养院的办公楼下,是老郑王的坟穴,可是后来他们在别处又单立去了。

定:您跟我聊聊坟户都怎么回事,怎么过日子。

戴:坟户也称坟少爷,就是给王府看坟的,因为皇家的坟地有护陵兵,东陵、西陵都有护陵兵,有衙门。可是王府,就是八个铁帽子王的坟地都不设武装,就由坟包衣看守陵墓,管理地面建筑,还有树和土地。土地不能荒芜呀,得有人耕种,陵产要多的话,每年还要向本家交租子。可他种不了那么多地呀,他不种,他等于就是二地主,放给佃户,包括汉人,所以在当地有一种势力。清王朝没了以后,没有俸禄了,他们就吃这些陵产,树木呀,土地收租子呀。有传说,辛亥革命以后北京还有人上关外的老营子去收租子,那都属于他家族的地产,当然不是他本家去了,有经管人去啊,人家说清王朝没了你还收租子呀,结果有的给打死了,有的给打跑了,所以关外那些王公贵族的产业就模糊了。尤其经过抗日战争以后,这些东西就……也许现在能够找到地契,但是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