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第2/4页)

这时候新垣衍站起身来,拜了两拜,向鲁仲连道歉说:“起初,我以为先生是一位平凡的人,我现在才知道先生真是天下的贤士。我就此离开赵国,从今以后再也不敢鼓吹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将听到了这个消息,为此退兵五十里。恰逢魏国的公子无忌也夺得了晋鄙的兵符,率军来援救赵国,进击秦军,于是秦军就撤军离开了。

从此以后,平原君打算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谢,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便设酒宴来款待他,当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送上千金给鲁仲连作为谢礼。鲁仲连笑着说:“一个被天下人所看重的高士,在于他能为人排除患难,解除纷扰而不索取报酬。要是索取报酬的话,那是商人做买卖的事,我鲁仲连是不忍心干那种事的。”于是就辞别平原君而离开了,终身不再和平原君见面。这事过后二十多年,有位燕将攻下齐国的聊城,聊城中有人跑到燕国去散布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杀,就保守聊城,不敢归国。齐国的田单用一年多的时间攻打聊城,士卒多半战死,可是聊城仍然攻不下来。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送给燕将。信上写道: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会违背时势而放弃有利的时机;勇敢的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灭名声;忠臣不会以自身为先而以国君为后。如今您逞着一时的气忿,毫不顾念燕王失去臣子,这不能算是忠臣;自身被杀,使聊城失守,而威名不能伸张于齐国,这不能算是勇士;功业失败,名声损灭,不受后世的称道,这不能算是智者。这三种人当代的君主不会用他们作臣子,说客也不会称道他们。所以智者不会犹豫不决,勇士不会贪生怕死。目前正是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这种时机不会再次出现,希望您详细计议,而不要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可是齐国没有向南面反攻的打算,以为丢失南阳的害处小,不如收回济北的利益大,所以他们立定计划,慎重对付。现在秦国出兵东下,魏国已不敢东进;齐、秦连横的局面一形成,楚国的形势便危险。齐国丢弃南阳,割舍右边的土地,平定济北,这是经过权衡得失之后才这样做的。再说,齐国夺回聊城的决心已定,您不要再考虑了。如今,楚、魏两军都从齐国撤兵了,而燕国的救兵又不见前来。用齐国的全部兵力,置天下于不顾,死守这已经围困一年之久的聊城,那么我看您是不能占有聊城的。而且燕国大动乱,君臣毫无办法,上下迷惑。栗腹率领十万大军,在外吃了五次败仗。一个拥有兵力万乘的大国,却被赵国围困,疆土被削夺,国君受窘困,被天下人所嘲笑。国家疲惫,祸乱繁多,民心涣散不齐。而您凭借疲惫不堪的聊城百姓,抗拒整个齐国的兵力,这是像墨翟守宋城一样。粮草尽绝时,吃人肉,烧枯骨,而士兵没有叛离之心,这是像孙膑一样长于用兵了。您的才能已显扬于天下。虽然这样,但是为您设想,您还不如保全车马兵甲来归报燕王。保全车马兵甲回到燕国,燕王一定会欢喜;看到你安全回国,百姓会像重见父母般高兴;朋友们振奋地四处推崇赞许,功业可以得到显扬。对上辅佐君主来驾御群臣,对下养育百姓并资助说客,矫正国政,更化民俗,功名可以建立了。您如果无心回燕国,不是也可以离开燕国,抛开世俗的议论,东游到齐国来吗?齐王割地封爵给您,使您的富足,可跟魏冉和卫鞅相比,世代称王,跟齐国永久共存,这又是一个计策。这两个计策,都足以显扬名声,获得厚益,希望您仔细考虑之后,审慎地从中选择一计。

而且我还听说过,拘守小节操的人,不能成就光荣的名声;憎恶小耻辱的人,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从前管夷吾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这是犯上的行为;他遗弃公子纠,不能为主效死,这是贪生怕死的表现;身受捆绑,被戴上手铐脚镣,这是极为耻辱的事。像这三种行为的人,当代君主不肯以他为臣子,就连乡里的亲友也都不愿同他交往。假使当初管仲宁可被囚禁而不出狱,或是身死而不回到齐国的话,那么免不了披上为人可耻、行为卑贱的恶名了。奴婢尚且会因跟他同罪而感到羞耻,更何况一般的人呢!因此管仲不以身在狱中为耻,而以天下不太平为耻,不以不为公子纠效死为耻,而以不能在诸侯间伸张威权为耻。所以他虽身兼三种过失,却终于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因之名望高过天下,而光辉照耀到邻国。曹沫当鲁国的大将,曾三战三败,丧失国土五百多里,假如曹沫不回头考虑,不转身计议,就割脖子自杀的话,那么他也不免要落个败军被擒之将的名声了。可是曹沫不顾三次战败的耻辱,而退回来跟鲁君计议。齐桓公朝服天下,会见诸侯的时候,曹沫凭一把利剑的威力,在会盟坛上抵住齐桓公的胸口,脸不变色,义正词严,三次战败丧失的土地,却在一个早晨就收复回来了。天下为之震动,诸侯为之惊骇,声威压倒了吴、越两国。像管仲、曹沫这两位志士,并不是不能顾全小廉耻和讲求小节操的人,只是认为杀身捐躯,绝灭后代,功名不能建立,就是不明智的。所以他们抛弃一时令人愤慨的怨恨,成就了终身的声名;抛弃一时令人愤怒的失节,奠定了历代不朽的功业。因此他们的功业,足以跟三代之王争相流芳;而声名也可以跟天地共存亡。希望您选择一个方案去实行它。

燕国将领看了鲁仲连的信后,哭了三天,还是犹豫而不能自己做出决定。想回到燕国吧,已经产生了嫌隙,恐怕会被诛杀;想投降齐国吧,在齐国又杀伤和俘掳过许多战士,恐怕投降齐国后遭到侮辱。他长声叹息着说:“与其让别人来杀我,还不如我自杀。”于是自杀了。聊城大乱,田单就进兵血洗聊城。田单还朝,报告了鲁仲连的事迹,准备封给他官爵。鲁仲连逃到海滨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向人屈服,宁可贫贱反可轻视世俗,随心所欲。”

邹阳,是齐国人,游历到梁国时,和原吴国人庄忌夫子、淮阴人枚乘先生这班人交往。上书自荐,受梁孝王宠信的程度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嫉恨邹阳,便在梁孝王面前讲他的坏话。梁孝王一气之下,就将他交给狱吏,并准备杀了他。邹阳客游到梁国,因谗言而被捕,恐怕死后还背个不清不白的罪名,于是便从狱中上书给梁孝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