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本纪第四(第3/8页)

武王征召负责管理九州的各州君长,登上邠地的山阜,来遥望商邑。武王回到周都镐京,入夜睡不着觉。周公旦来到武王的处所,问:“为什么睡不着觉?”武王说:“告诉你:因为上天不肯享用殷家的祭祀,从姬发我未出生到现在这六十年,珍贵的麋鹿放在荒牧(比喻贤人被逐小人在朝),有害的蝗虫漫山遍野(比喻灾害严重民不聊生)。上天不保佑殷家,于是我们周家现在才能成就王业。上天扶建殷家的时候,他们登进任用名贤三百六十人,致使殷家的事业虽不甚昭显但也没有一下子就摈弃灭亡,一直到现在。我们周家还没有确定能够获得上天的保佑,哪里还有闲工夫睡觉!”武王接着说:“确定上天的保佑,让民众依从天子的朝廷,都要搜求出那些不顺从天命的恶人,要跟殷王受一样地惩处他们。日日夜夜辛苦操劳召徕贤人,以便安定我们西部地区,我只有办理好各种事情,直到使德教施于四方并放射出光明。从洛水河湾一直延长到伊水河湾,居地平易没有险固,那是夏代旧的居住地。我南边望到三涂,北边望到太行山、恒山的边鄙都邑,回过头瞻望到黄河,审视出洛水、伊水两岸,觉得它并不远离天子的居室,是建都的好地方。”在洛邑规划了营建周家的陪都然后离去。把马匹纵放在华山的南面,把牛放牧在桃林塞的旧墟一带;让军队放下干戈等兵器,经过整顿后解散:向天下显示不再用武了。

武王已经战胜殷家,这以后过了两年,问箕子殷家灭亡的原因何在。箕子不忍叙说殷家的坏处,拿兴存或灭亡国家的道理告诉武王。武王也感到难为情,因而就询问了一些天地间自然规律的事。

武王生了病。天下还没有完全安集,辅佐的诸公感到恐惧,就恭敬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斋戒沐浴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愿意以自身作抵押,去代替武王生病,武王的病情好转。后来还是逝世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成王。

成王年少,周家刚刚安定天下,周公恐怕四方诸侯背叛周朝,自己于是代行政治权力主持国事。管叔、蔡叔等各个弟弟怀疑周公有野心,就和武庚一起作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进行讨伐,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用微子开接续殷家后代,封国在宋。尽量收集殷家余留的民众,把他们封给武王的小弟名叫封的,封他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两株苗合长一穗的嘉祥谷物,把它献给成王,成王把它运到出兵征伐地转送给周公,周公在东部土地上接受嘉祥禾苗,颂扬了天子的圣命。

当初,管叔、蔡叔背叛周朝,周公去讨伐他们,经过三年终于全部平定,所以最初写作了《大诰》,其次写作了《微子之命》,其次是《归禾》,其次是《嘉禾》,其次是《康诰》《酒诰》《梓材》,说明写作的事情经过记述在有关于周公的篇章内。

周公行使政治权力经过七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把行政权力交回给成王,面朝北站在群臣的位置上。

成王住在丰邑,派遣召公再次营建洛邑,顺遂武王的遗旨。周公经过多次占卜并反复进行了视察,最终完成了营建工程,便在这里安放下九鼎的传国大宝。说:“这里处在天下的正中,从四面八方输送贡品来的道路里数都是一样长。”就写作了《召诰》《洛诰》。

成王又把殷家遗留的旧民迁徙到洛邑附近的成周,周公拿成王的命令告诫他们,因而就写作了《多士》《无逸》。

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向东去征伐淮夷民族,灭亡了奄国,把它的封君迁徙到薄姑。成王从奄国归来,住在宗周,写作了《多方》。

已经废黜了殷家的王命,袭击了淮夷,回归到王都丰,写作了《周官》。重新正定了礼乐,各种制度同时都加以修改,因而百姓们互相和睦,颂扬太平的歌声兴起。

成王已经讨伐了东部的夷族,息慎部族就来庆贺,成王赏赐财物,并指令荣伯写作了《贿息慎之命》。

成王将要逝世,惧怕太子钊不能胜任王位,于是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来辅助太子才让他即位。成王已经逝世,召公、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去瞻仰先王祖庙,拿文王、武王能够成就王业的不容易,来申诫训告太子钊要致力于节俭,不要有无穷的欲望,要用笃厚诚信的态度登临王位,这样就写了《顾命》。太子钊于是登位,这就是康王。

康王登上王位,普遍告令四方诸侯,宣告了要用文王、武王的业绩来劝勉他们,写作了《康诰》。所以成王、康王的时代,天下非常安宁,刑罚弃置有四十多年都没有使用。

康王命令写作策书的毕公,迁出成周的一部分民众另行分居成新的里社,形成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成周郊区,写作了《毕命》。

康王去世,儿子昭王瑕即位。昭王的时候,文王、武王以来形成的周天子治理国家的优良政治方略也就是所谓王道已经衰微残缺了。昭王到南方去视察一直不返回,结果死在江河水中。他死亡后没有向四方诸侯发出讣告,是隐讳他的丑恶行为。让昭王的儿子满即位,这就是穆王。穆王登上王位的时候,年龄已经五十岁了。王道衰败微弱,穆王闵惜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残缺,于是命令伯礒担任管理周王生活和传达命令的太仆正,告诫他要管理好国家的政事,这样就写下了《礒命》。国家重新获得了安宁。

穆王将要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谋父进谏说:“不可以去征伐。先王们只显示德行却不炫耀武力。凡是兵器平常是收藏着只有适宜的时候才会动用,一动用就会显示威严,有意地加以显示就会形成玩弄轻忽,玩弄轻忽地动用武力就不会使人感到惧怕。所以歌颂周文公(周公旦谥文公)的诗说:‘收集好你的干戈,用櫜收藏好弓箭,我所求的是美德,推广它到全中国,定用王道保天下。’先王对于民众,努力端正他的品德,纯厚他的性情,丰富他的财求,充实他的器用,让他们明白利害的方向,用礼法来教育他们,让他们致力于兴利而避免受害,心怀德政而畏惧威罚,所以先王才能保有世代业绩并更加发展壮大。从前我家先王世代担任农官,在虞、夏两朝奔走效劳。及到夏代衰败,放弃农业不致力于生产,我家先王不纜因此失掉了管理农事的官职,就自行逃窜到了戎狄民族地区,不敢荒怠自己的职业,经常维护先王的德行,遵循修治先王开创的事业,研习先王制订的训示典章,每天早晚都恭谨勤勉,用敦厚笃敬的态度严格遵守,用忠诚信服的精神时刻奉行。一代接一代继承德政,不辱没前代先王。到了文王、武王的时期,发扬前代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爱和祥的措施,敬事鬼神安定百姓,没有人不是高高兴兴。商王帝辛对百姓犯有重大罪恶,普通百姓都不能忍耐,都高兴拥护武王,以致用兵于商郊牧野。所以先王不是想要专意用武,用武是恭勤地怜恤百姓遭受的隐患而为他们除去祸害。先王的制度,天子邦畿中的内五百里实行甸服,邦畿中的外五百里实行侯服,侯服以外起武卫作用的地区实行宾服,夷蛮民族地区实行要服,再外的戎翟民族地区实行荒服(五服参见《夏本纪》)。甸服区的诸侯参与祭奠天子的父亲和祖父,侯服区的诸侯参与祭奠天子的曾祖和高祖,宾服区的诸侯献上祭品,要服区的诸侯负责纳贡,荒服区的少数民族首领要承认周的正统表示臣服。甸服是每日参与祭祀,侯服是每月参与祭祀,宾服是每季贡献祭品,要服是每年进行纳贡,荒服是终身尊奉周王。先王推行这样的祭祀制度,有诸侯不来参与日祭的就要先行修治志意以责备自己,有不来参与月祀的就要修治号令,有不来奉送享献的就要修治法典,有不来进贡的就要修治尊卑职贡的名号,有不来表示臣服的就要修治仁义礼乐制度等的文德,依次序修治成功了以上五个方面还有不来的就要整顿刑罚。于是就有惩治不来参与日祭的,攻伐不来参与月祀的,亲自出兵征讨不来进献时享的,责备不来按年纳贡的,晓谕不来表示臣服的。于是就有刑罚的法规,有攻伐的兵员,有征讨的武备,有用威严责备的命令,有文字告示的晓谕言辞。发布命令陈说言辞还有不到的,那还是自己在德行方面增强修养,不要勤劳百姓让他们去到远方。所以近地的诸侯没有不听从的,远方的民族没有不臣服的。现在自从犬戎氏的两位君主大毕、伯士终亡以后,犬戎氏的君主还是按照荒服的职分来表示臣服,天子您却说‘我一定要按照不来依季进献祭品的要求去征讨他,并且要向他炫耀武力’,这岂不是废弃了先王的遗训,而先王的制度差不多都要困顿破坏吗?我听说犬戎民族树立了敦厚的风尚,遵循祖先遗留下的传统道德,而信守原则自始至终都非常纯真坚定,他们已经有着可以抗御我们的条件和基础了。”穆王还是出兵去征伐了,得到犬戎本来可以职贡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了。从这以后荒服地区的民族再也不来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