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魔法师与徒弟:自然科学流派(第4/14页)

这些想法,却与传统社会对魔术和奇迹的信仰不同,也与人类自古以来即对神明灵怪永远充满好奇的心情有异。在传统的社会里,现实中发生的奇物异事,往往是不可完全控制的人生中当然的一部分——事实上,看到一架飞机,或拿起话筒讲话这类经验,远比自然中的奇异现象令传统人惊异多了。而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从单面木刻的传奇故事开始,一直到今天美国超级市场收款处摆卖的通俗杂志,更充斥着种种古灵精怪的诡异报道。今天人们的反应,都不属以上感情,却是对科学主张及统治的一种反抗,有时甚至是有意识的抗拒心理。例如自从科学家证实了氟可以有效降低现代都市人的蛀牙之后,一些边缘团体(又以美国为风气中心),便起来强烈反对在饮用水中加氟的做法。反对的理由,不但是基于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选择是否要降低蛀牙的自由,而且更把加氟视为卑鄙的阴谋(这是最极端的看法),是有心人想借这种强制下毒的手段,戕害一般大众的身体。库勒里克(Stanley Kubrick)导演的《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 ,1963)一片,即对这类意识有极为生动的描写,将人类对科学的怀疑以及对其后果的恐惧,完全表露无遗。

随着生活日益为现代科技——包括其中的医学技术——及与之同来的风险所吞没,北美文化的孱弱体质,也有助于这类疑惧心理的散布。美国人好诉讼,喜欢上法庭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这种奇怪癖性,更让我们看清他们心中存有的恐惧(Huber,1990,pp.97—118)。岂不见杀精型避孕药(spermicides)导致畸形胎儿吗?岂不见高压电线对附近居民的健康有害吗?专家有专家的判断标准,平常人则有他们的希望和恐惧,两者之间的鸿沟,更由于双方在意见上的差距而愈深。在专家只顾“一万”的冷静分析里面,可能认为利害相权之下,为了更大的利益,值得付出少量风险。但是对只怕“万一”的个人来说,自然只希望风险为零(至少在理论上如此)。[6]

事实上,这种恐惧感正是只知道自己生活在科学掌管之下的平凡男女,对未知的科学威胁所持有的害怕心理。而其恐惧的强度与焦点,则依观点不同,以及对现代社会怀有的畏惧而有异(Fischhof et al.,pp.127—152)。[7]

然而,在20世纪的前半叶,对科学造成最大戕害的来源,却非上述这些在科学不可控制的无穷威力下,卑躬屈膝的平凡众生,而是那些自以为可以控制科学的人。综观世上,一共只有过两家政权(除了日后向激进主义回归的政权为特例之外)乃是基于“主义”主动干涉科学研究,两者都致力于技术上的无限进步。其中一家,甚至致力于一种与“科学”视为一体的意识形态,并对理性及实验的征服世界,发出欢声庆祝。但是斯大林作风与德国纳粹主义,都是为了实际技术的目的才采纳科学;而科学之为物,却是向一切以先验性真理形式存在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提出挑战。因此在实际上,这两家政权都拒斥科学,不能接受它向既有事物挑战的姿态。

因此,两家政权都对“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大感不安。纳粹斥其为“犹太”邪说,苏联思想理论家则将其归之于不够“唯物”(materialists)——这个字眼,在此是根据列宁的定义而论——不过在实际上,双方却对此容忍,因为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绝对少不了标准的“后爱因斯坦”物理学家。不过纳粹主义却将犹太人和各种反对派扫地出门,不但使它自己尽失欧洲的物理天才,同时也等于一举毁灭了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原有的优越地位。1900—1933年间,66个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中,有25个落在德国;但是1933年以来,德国得奖率却不及十分之一。德苏两政权与生物科学也不搭调。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政治,吓坏了严肃的遗传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纷纷与其保持距离,不愿与任何培选人类基因的政策搭上关系,主要是被种族主义者对优生学的狂热激情所吓阻(这项政策,还包括消灭在优胜劣汰法则之下的“不适者”)。不过悲哀的是,我们得承认,当时在德国生物学和医学界中,确也有许多人相当支持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Proctor,1988)。至于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政权,则基于意识形态理由,与遗传学格格不入。因为其国家政策所致力的原则主张,只要付出足够努力,“任何”改变均可达到。可是科学却不以为然,指出不论就总体的进化而言,或特定的农业而论,这都是不可能的结果。至于在其他情况之下,两大派进化论生物学家之间的争议,则得靠讨论会和实验室才能解决——一派追随达尔文,认为遗传特质由天生基因决定;另一派则师法拉马克(Lamarck),主张遗传物质是后天产生,在生物一生中获得并演化完成——事实上,在大多数科学家的眼中,此事已经尘埃落定,胜方属达尔文派。不论别的,单就找不到自后天取得遗传物质的满意证据,就可以决定答案了。但是在斯大林的治下,一位偏激的非主流生物学家李森科(Trofim Denisovich Lysenko,1898—1976),曾以拉马克式的主张,赢得政治当局的支持。他认为若根据拉马克的程序,缩短一般旧式生产和饲养过程,农业生产将可大增。在当时那种时候,与当局唱反调自然是极为不智之举;苏联最负盛名的遗传学家、院士瓦维洛夫(Nikolai Ivanovich Vavilov,1885—1943),就因为不同意李森科的谬论(其他的苏联正派遗传学家也对李森科不以为然),病死劳改营中。不过苏联生物学致力驳斥遗传学说,根据外面世界的了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成为全体遵行的官方立场,并至少一直延续到斯大林死后才告终止。像这一类无理性的政策,对苏联科学戕害之大,自然后患无穷。

德国纳粹与苏联两大政权,虽然在许多方面截然不同,却有一种共同信仰,认为它的公民都赞同一个“真正的信条”,只不过这个信条不是天定神谕,而是由世俗的政治——意识形态权威裁定。因此,众多社会民众对科学同有的不安感觉,在此终于找到正式的官方口径——这里不像其他国家,后者在19世纪漫长的时期中,都已学得一门功课,就是民众的个人信念茫不可知。事实上正统宗教式世俗政权的崛起,正如我们在前所见(参见第四和第十三章),原是大灾难时期的副产品,寿命并不久长。无论如何,硬要把科学塞进意识形态的紧身衣内,根本就有违效果,如果还真的认真去实行,其结果可想而知(例如苏联乱搞其生物科技的做法)。就算放手让科学自由,却坚持意识形态至上,其现象也可笑至极(例如德苏的物理学界)。[8] 进入20世纪后期,官方再度对科学理论施加条件的作风,则由以宗教激进主义为基础的政权接手。但是这些人与科学之间格格不入的不安感觉,却一直持续着,更何况科学本身一日千里,越来越不可思议和不可确定。不过要到20世纪下半叶,这种心理才转由基于对科学实际效应的恐惧所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