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魔法师与徒弟:自然科学流派(第3/14页)

就实际目的而言,超级市场的结账台,的确代表着20世纪末期人世的常态。先进前卫的科学技术奇迹,不需要我们有任何认识,也不需我们进行任何修改——就算我们真的了解,或自以为了解——就可以轻松使用。因为别人会替我们,甚至已经替我们想好做好了。更有甚者,即使我们本身是这一行或那一行的专家,即也能够设计、制造,或如果东西出了毛病,知道如何修理——面对着每天日常生活中所有其他科学技术结晶的产品,也不得不屈就门外汉的身份。而且,即使我们真的了解,深悉其中的奥妙原委,事实上这份知识也无必要,与我们实际的操作使用毫无关系。就好像扑克牌到底如何制造,对一名(诚实的)玩牌者而言,又有何意义可言?传真机的设计(为什么洛杉矶塞进一张纸头,伦敦就如样复制吐出一张),乃是为了那些对其中道理毫无概念者所制造。同样的传真机,换由电机系教授使用,也不会因此便产生更佳的效果。

因此,通过紧密联系人类生活行动的实用技术,科学每天都向20世纪的世界展示着它的神奇功力。不但不可或缺,而且无所不在——就像安拉之于虔诚的穆斯林一般——甚至连最偏远的人类社会,也知道晶体管收音机和电子计算机之为何物。人类这股可以产生超人奇效的能耐,究竟于何时成为共有的普遍意识,说法虽然纷纭,尤其在“发达”工业社会的都市里,确定时日更不可考,不过一般来说,肯定从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即已存在。无论如何,20世纪,是一个科学改变了世界以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依此推论,20世纪的意识形态,应该沐浴在科学的胜利光辉中发扬光大,正如19世纪的现世意识一般,因为这是人类意志的伟大成就。同理,传统宗教思想对科学的抗拒,19世纪对科学产生的重大疑虑,至此也应该更加削弱才是。因为宗教的影响力,不但在20世纪多数时期日渐衰微(我们在后面将会有所讨论),即使连宗教本身,例如发达世界中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也开始倚重奠定于高等科学的现代技术。遇上紧要关头,一名20世纪初年的天主教神父、伊斯兰教经师,或任何宗教的智者,都大可根据15世纪的方式,进行他们的宗教活动,宛如伽利略、牛顿、法拉第(Faraday)、拉瓦锡(Antoine Laureat Lavoisier)等人从来不曾存在似的。事实上,这一类19世纪的科学技术,对于他们的宗教活动并无大碍,与其神学或经典内容也没有不甚相容之处。可是时至一个梵蒂冈不得不通过通信卫星举行圣餐仪式,16世纪以来一直保存在意大利都灵(Turin)教堂,被罗马教会宣称为耶稣受难后的裹尸巾,也可以用辐射碳(radio-carbon)鉴定年代以辨真假的今天,就很难令人忽略其中的矛盾之处了。霍梅尼流亡在外,向伊朗民众传播他的谈话,使用的媒介是盒式录音机;而决定献身于《古兰经》训诲的国家,同时也全力进行本身的核武装。当代最精密复杂的科学,通过经由它们产生的实用技术,被人类在“事实上”(de facto)全盘接受。在20世纪末的今日纽约,高科技电子产品和摄影器材的销售,竟多成为哈西德教派中人的专业——哈西德是美国东部地区一支弥赛亚的犹太宗派,除了仪礼严格并坚持穿某种18世纪波兰服装之外,还以对知识追求具有狂热爱好闻名。就某种形式而言,所谓“科学”一词的优越性,甚至以正式的姿态为今天的宗教所接受并承认。美国的新教激进主义者,即驳斥进化论不符合《圣经》的教训(即宇宙今日的面貌,是6日之内的创造所成),要求学校以他们所称的“创世论科学”(creation science)取代达尔文学说,至少也应该两说并陈。

但是尽管如此,人们在20世纪与其最大成就和最大依靠之间,却感到局促不安。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在充满着疑惧的背影之下进行,偶尔甚或燃起仇恨,排斥理性及其一切产品。在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不明地域,在永恒的寻求真理之中,在充满着幻想预言者的世界里,一种新文学类型(主要是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期,大多由盎格鲁——撒克逊裔所特有)因而产生,即“科幻小说”。这一新的类型,于19世纪正进尾声时,由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最先提出,并由韦尔斯(H.G.Wells,1866—1946)首发其初。虽然在科幻作品最幼稚的表现里,例如电影、电视上常见的“太空西部片”,宇宙飞船是驰过太空的马匹,死光枪是其六发式的左轮枪,充其量不过是借用高科技的新玩意儿,延续其冒险幻想片的旧风而已;可是在20世纪下半期一些比较严肃的科幻作品中,却可见其偏向幽暗沉郁,至少对人类现状与未来不敢肯定的模糊观点。

人们对科学的疑惧,主要基于四种感觉而生:科学的奥妙深不可解;科学的实用及后果晦不可测,甚至有灾祸可能;科学越发强调了个人的无助,并有损及权威之虞。我们更不可忽略那第四种心情,即就其对自然秩序造成的某种干扰程度而言,科学天生便具有危险性质。前两种想法,为科学家及一般人所共有;后两种感情,多为外行人所独具。作为门外汉的个人,面对这种无助感觉,只有去寻找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帮助,也即循哈姆雷特(Hamlet)所云,“天地之间,有许许多多事物……远超过你的大道理所能想象”。他们的解脱之道,就是拒绝相信这些事物可以用“正式科学”解释;并饥渴地信仰那幽不可解的迷雾——“正因为”这些谜团看来不合情理,极端荒唐。至少,到这个未知并且不可知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无能为力。科学的胜利愈明显,寻求不可解的饥渴愈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原子弹告终,战后不久,美国民众(1947年)就开始沉迷于看见大批“不明飞行物”(UFO)出现(美国佬这股新风气,不久就为一向是他们文化跟屁虫的英国人所跟从),显然是受到科幻小说的想象激发。他们坚信,这些不明飞行物,肯定是由外太空文明来的访客;其文明不但与我们不同,而且更比我们优异。其中最狂热的“目击者”,甚至口口声声宣称,亲眼见形状怪异的外来客,从这些“飞碟”之中现身;有的还表示被它们招待上船兜风呢。这种现象,成为世界性的奇观,不过若打开这些天外来客的分布图一看,就可发现来客们特别偏爱盎格鲁—撒克逊族,老喜欢在他们的地域上空降落或打转。此外,若有谁对“不明飞行物”现象提出任何疑问,就被这批UFO迷斥之为科学家的小心眼儿,因为他们不能对此现象提出解释,因而产生的嫉妒心理作祟。甚至还有阴谋论一说,认为某些人故意将高级智慧隐瞒起来,好让一般人永处“不可使知之”的无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