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黄金时代(第6/12页)

欧洲组织,跟1945年后欧洲出现的其他大小事物一样,原是由美国一手促成,却转而对抗美国。此中情由演变,证明美国势力之盛,同时也反映其模棱两可之处,以及其影响力毕竟有其限度的事实。更进一步,我们也可看出各国因顾忌苏联,竟愿放弃分歧,团结在一起。它们害怕的对象并不只限于苏联,以法国为例,德国始终是它最大的顾忌。此外,各前参战国和被占领国家的担心程度虽然没有法国那么强烈,却也都不愿见到中欧地区重新兴起一个强大国家。现在大家却发现自己被套牢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里面,与强大的美国,以及在经济军事上都再度复兴的德国结成盟友——所幸后者的国土已经大不如前,被截分成了两半。当然众人对美国也有顾虑。说起来美国是对抗苏联不可或缺的伙伴,可是这个伙伴却不甚可靠,更别提——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它总是把自己世界霸权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连它盟友的利益也可以退居其次。大家可别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地所做的各种安排和设计决策,都是以“美国经济利益为最高前提”(Maier,1987,p.125)。

但是对美国的盟友而言,幸好1946—1947年间的西欧形势太紧张,华盛顿当局不得不仔细斟酌。它决定当前的第一要务便是复兴欧洲,不久对日本经济也做出同样的结论。于是一个大规模帮助欧洲重整旗鼓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便在这种背景下于1947年6月正式开锣。这项新计划与以往野心式的经济外交不同,多数是以赠援的形式而非借款。根据美国原本设计的方案,是想在战后建立一个基于自由贸易、自由汇兑以及自由市场的世界经济体系,并由美国当家做主全权支配。还好各国再度红运当头,单就一项因素而论,便使得美国的如意算盘完全不切实际。欧洲和日本资金紧张,对日益稀有的美元求之若渴,自由化的贸易与国际付款方式根本不可能立即实现。而美国一家之力,也无法强人所难,将自己对欧洲一厢情愿的理想强加于人,也就是全面实行单一的欧洲援助计划,依美国的模式,包括其美式政治及繁荣的自由企业经济制度,将欧洲各国塑造为一个单一的欧洲共同体。但美国这个政治理想根本行不通,首先,英国就还把自己视作世界级的大国,法国则日夜梦想跻身强国之列,并且一心一意,务必把德国压得抬不起头来,最好让德国陷于永久分裂。这两国对美国的构想当然咬牙切齿。可是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若要完全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构想,欧洲在军事上必须结盟,才能共同对付苏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是其结果。但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欧洲复兴,一个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公约组织,少不了强大的德国经济,而强大的德国经济,必须靠德国重整军备才能强化。如此一来,法国唯一的退路便是想法子跟德国纠缠不清,两家搞成一家,世仇死敌才能从此断绝冲突。于是法国便提出自己一套版本来搞欧洲联合,也就是“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1950),进一步扩展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或一般所称的“欧洲共同市场”(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也称Common Market,1957),最后简化为“欧共体”,1993年起,则改名为“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历来其总部均设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可是其核心却建立在法德两国的合作之上。欧洲组织,其实是针对美国构想另起炉灶的欧洲统一方案,然而冷战结束,原先欧洲组织及法德合作所依赖的基础便也随之消失。1990年德国统一,欧洲势力顿然失衡,但德国统一之后经济困难重重,却也是事先不曾预料到的。种种演变,欧洲统一的前途愈发难卜。

美国虽然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完全实现对欧洲政治经济制度设计的细节,不过它的国力毕竟强大,不容许各国在国际政治上不与它同步。欧洲联合对苏是美国的主意,欧洲军事联盟也是它的构想。于是德国获准重新武装了,欧洲渴望中立的念头也被打消了,西欧各国在国际上的动作,都在美国的统一号令之下。只有过那么一次,它们打算自作主张独立行事,也就是1956年的苏伊士战争,英法两国准备联手对埃及,可是此战最后也在美国压力之下流产。压在美国气焰之下的盟友或保护国,最了不起的伎俩也只是消极抵制,既离不开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同时又拒绝充分合作(法国戴高乐正是此中高手)。

但是随着冷战年月一天天地过去,华盛顿虽然在欧洲军事合作和政治动向上始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可是美国对欧洲经济的控制却一日弱于一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心,如今渐渐由美国移往西欧和日本,而美国人则觉得,两者都是自己一手拯救并予重建的受惠者(参见第九章)。原本在1947年物以稀为贵的美元,多年来迅速流出美国。再加上美国自己,外则在全球各地用兵(主要的例子当推1965年后美军在越南的行动),内则雄心勃勃,大肆推行各项社会福利措施。如此大的内外开支,却偏好用赤字预算方式贴补,于是美元向外逆流之势越发不可收拾,其中尤以1960年的情况最为恶劣,因此美国用以推动并保证战后世界经济的基石美元,日衰一日。在理论上,美元是由美国诺克斯堡(Fort Knox)金库积存的大量金条保证——诺克斯堡贮藏的金量几乎占全球四分之三——但是实际上,美元根本就只是成堆成打泛滥成灾的纸币及书面上的账目。美元的稳定性既然来自可以与一定黄金兑换的保证,于是行事谨慎的欧洲人,由作风超级谨慎、对黄金特别信任的法国人带头,在国际汇兑上便要求以可靠的黄金,兑换极有贬值可能的用纸印制的美元。如此一来,黄金便如决堤般涌离诺克斯堡。需求既多,金价自然大涨。其实在整个60年代的绝大多数时期,美元及国际货币偿付体系的稳定性,都不能再单靠美国本身的准备金为保障,其中也多亏欧洲各国中央银行的捧场——在美方压力之下——不要求以黄金兑换手中的美元,并参加“黄金总库”(Gold Pool)的运作,稳定市面上的黄金价格。可是这种权宜之计好景不长,1968年“黄金总库”干涸见底宣告解体。就事实而言,美元作为标准兑换货币的地位从此告终,并于1971年8月被正式放弃。国际偿付体系的稳定随之而去,美国或任何一个单独国家的经济力量,再也不能单方面控制全局。

冷战终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也所剩无几,连带之下,甚至连它维持军事霸权的费用,也再不能单靠自己的腰包独力支付。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对付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基本上依然以美国为主,可是这一回,掏腰包的却是其他支持华盛顿行动的国家——不管它们是主动慷慨解囊还是勉强被动捐献。这一仗打下来,参战的大国竟然还赚了几文,倒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怪事。所幸对众人而言,除了倒霉的伊拉克人民之外,战事不出几天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