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浩劫(第3/3页)

完成这幅棘手的场景后,拱顶上只剩下几平方英尺的区域有待米开朗琪罗上色。这些区域包括祭坛壁上的两面弦月壁、另一面三角穹隅,以及拱顶上与高坐在入口上方宝座上的撒迦利亚像遥遥相对的三角形壁面。米开朗琪罗将在三角形壁面画上乔纳像,他在拱顶上的最后一个先知像。至于另一面三角穹隅,他则画上《铜蛇》(The Brazen Serpent)——事后证明这比《哈曼的惩罚》还难画。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即将完工之际,米开朗琪罗断然放弃了后半部拱顶所采用的简约手法,而在《铜蛇》里创造出有二十多名搏斗的人体、构图复杂的场景。这面三角穹隅的绘饰所耗费的时间超乎预期得长(不可思议地用了三十个乔纳塔,或者说约六个星期),米开朗琪罗未能在九月结束前完成整个工程、返回佛罗伦萨,这是原因之一。只有最早完成的两幅《创世纪》场景(三年多前完成),花了比这更长的时间。米开朗琪罗或许急于完工,但远大的创作企图叫他不能草草结束。

《铜蛇》取材自圣经《民数记》,描述以色列人漂流在旷野中又饿又渴,埋怨耶和华,耶和华听了大为不悦,派了长有毒牙的火蛇咬他们。以色列人因苦而抱怨,反倒引来更大的苦。幸存的以色列人请求摩西帮他们解除这可怕的天谴,于是耶和华让摩西造一条铜色的蛇,如杆子般立起来。摩西遵照吩咐造了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这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民数记》第二十一章第九节)。米开朗琪罗笔下的黄铜色蛇,一如四肢大张、靠在树上的哈曼,带有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意象,因而让人想起耶稣所提供的救赎。耶稣本人甚至在《约翰福音》里做这样的比拟。他告诉尼哥底母:“摩西在旷野怎么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四至十五节)

米开朗琪罗兴致高昂地完成了这面三角穹隅。这幅场景无疑很吸引他,因为难逃一死的以色列人和《拉奥孔》里被蛇缠身的众人十分相似。此前这一主题的纪事画并未真的画出蛇缠住众人身子的景象,反倒是着墨于摩西高举自己的黄铜像。[13]不过米开朗琪罗选择完全略去摩西,凸显以色列人难逃死劫的命运。因而这幅场景大体上在表现他最爱的主题之一,即肌肉贲张、身子扭转的搏斗场面,以这幅画来说,多名半裸的人物挤成一团,在毒蛇缠卷下痛苦挣扎。

这幅位于祭坛右边的三角穹隅湿壁画,其上痛苦挣扎的人物不仅让人想起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还让人想起《卡西那之役》里的士兵和《人马兽之战》里半人半兽的怪物。《铜蛇》里某个以色列人的姿势,米开朗琪罗甚至是借用自《人马兽之战》。[14]由于画中充斥着众多难逃一死的人物,这幅画也让人想起《大洪水》。不过,《铜蛇》的处理手法(画在比《大洪水》更狭窄、弧度更大的壁面上)显示他的湿壁画功力经过脚手架上四年的历练,已有何等长足的进展。数具扭曲的人体表现了精湛的前缩手法。米开朗琪罗将此起彼伏的人体,条理井然地安置在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画面里,并以鲜亮的橙、绿使这幅画成为拱顶上抢眼的焦点,整体构图就因这样的人体布局和鲜亮设色达到和谐的统一。

铜蛇的故事除了迎合米开朗琪罗的创作理念,还彰显了他的宗教信念。这幅画绘于普拉托大屠杀发生的前后,反映了他大体受萨伏纳罗拉形塑的信念,即人类为恶引来厄运和苦难,只有向上帝祈求宽恕,厄运和苦难才可能远离。他告诉父亲,正如同以色列人走入歧途而引来火蛇的劫难,佛罗伦萨人也是因为犯下罪恶,才招致卡多纳与其西班牙部队的入侵,他们是奉愤怒之神的命令前来执行天谴。他在血洗事件后、众人余悸犹存之际写信给鲁多维科,“我们必听顺上帝,信任上帝,通过这些降临身上的苦难认清自己行为的过失”。[15]这个论点完全呼应了萨伏纳罗拉所谓的佛罗伦萨将因自己的罪恶遭查理八世军队惩罚的看法。米开朗琪罗画这面三角穹隅时,脑海里很有可能回响着萨伏纳罗拉的话——“噢,佛罗伦萨,噢,佛罗伦萨,噢,佛罗伦萨,因为你的罪恶,因为你的残忍,你的贪婪,你的淫欲,你的野心,你将遭受许多试炼和苦难!”

米开朗琪罗本身的苦难(至少在脚手架上所受的苦难)在他写这封家书时已差不多要结束。完成《铜蛇》后,他接着画位于该场景下方的壁面,包括最后一对弦月壁。其中一面弦月壁刻画亚伯拉罕和以撒,姿态一如其他基督列祖像一样无精打采。[16]几天后的十月底,他又写了封信回佛罗伦萨。“礼拜堂的绘饰我已经完成”,他如此写道,语气极为平淡。他一如往常不因自己的成就喜形于色。他向鲁多维科哀叹道,“其他事情的发展令我失望”。[17]


[1] 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主要著作和其他著作》,第二卷,第893页。

[2] 圭恰尔迪尼《意大利史》,第262页。

[3]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71页。

[4] 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主要著作和其他著作》,第二卷,第894页。

[5]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英译本(The Prince,London:Penguin,1999),第6页,译者George Bull。

[6]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71,74页。

[7]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81页。

[8]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245页。

[9]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75页。

[10] 但丁:《神曲·炼狱篇》第十七章第二十六节。

[11] 关于这一解读,可参阅哈尔特《中伊甸园的愈疮木:艾里奥多罗室与西斯廷顶棚》,第198页。

[12] 瓦萨里:《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列传》,第二卷,第674页。

[13] 德·托尔内:《米开朗琪罗》,第二卷,第182页。

[14] 德·托尔内:《米开朗琪罗》,第二卷,第97页。

[15]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74页。

[16] 数十年后,米开朗琪罗在祭坛墙绘饰《最后审判》时,毁了这两面弦月壁。今人系透过版画而得以知道这两面画的内容。

[17]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