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魏国的来客(第5/8页)

范雎的演说功夫一流,说倒关键之处,声音、表情、身体一起发动将言辞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空旷的王宫中回响着范雎的声音,这样的道理秦昭王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像钉子一样扎在秦昭王的心上。秦昭王不由得长跪在地,道:“先生说得死哪里话来。秦国地理位置偏远,寡人又是非不明,先生有幸来此赐教,是上天对寡人的眷顾。寡人能够听到先生的教诲,可见上天还没有抛弃嬴氏,寡人答谢先生尚来不及。怎可使先生忍辱蒙垢?从此以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先生可畅所欲言。请不要怀疑寡人的诚意。”秦王说完这些话,意味着范雎已经成为亲信。范雎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这才长跪在地,答谢秦王的信任。秦王也对着跪下。

虽然秦昭王已经向范雎许诺范雎可以谈论上至太后、下至文武大臣的一切问题,但范雎会不会马上与秦昭王讨论如何端掉太后、穰侯一伙?

不会的,范雎不是菜鸟,他深谙权力斗争的规律。直则远,曲则近。太后与穰候盘踞政权多年,根深蒂固,已经渗透到秦国政权的每一个环节,不是范雎与秦王凭借来潮的心血,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即便两人谈话的场所也不敢保证没有耳朵再旁听。况且两人处于巧妇无米的状态,现有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太后、穰候集团相抗衡。秦昭王手中只有一个王位的空架子,没有军队,也没有自己的集团,与太后、穰候为难无异于以卵击石。面对沉重的、一时无法改变的内忧,外事却明朗、容易的多。太后、穰候之患是秦王的心腹大患,去之不易,只能从长计议。

在范雎前进的道路上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秦国的对外政策,一条秦昭王对掌权的渴望。这两条战线互为表里,相互牵制。范雎像一个高超的艺人将要沿着这两线爬上去。

以国事进行游说是士人求进的常规方法,也是秦国的官方说法。这条道路自从商鞅取得成功以来,天下士人蜂拥而至,虽然出过张仪,甘茂等国家栋梁,但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这条道路过分拥挤,市场早就供大于求,士人之间竞争尤为激烈。而范雎却另辟蹊径,从秦王的个人问题入手迅速开辟了第二条战线,在秦王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发现问题是一回事,解决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现在范雎还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因为秦昭王无法提供足够的权力保障,他手中本来就不多。范雎只好掉转马头,把目光重新落在秦国对外政策上。因为在这个领域,秦昭王是名正言顺的决策者,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从穰侯、太后那里获得对外政策主导权,具体来说就是行政大权与军权。凭借这些权力,秦王便可以与太后、穰候一党进行最后的清算。

这是一盘设计巧妙的棋局。范雎需要在两条战线上打两个来回才能实现目的。秦昭王是他的合伙生意人,于是两人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开始了下面的合作。

范雎把目光投向长远,道:“大王的国家,四塞之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精兵百万,战车千乘,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是大王的资产。秦国的民众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这是大王的子民。凭借如此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秦国攻六国,比猎狗搏兔还轻松。统一大业本应该指日可成,然而群臣不能竭忠尽智,导致秦国连续十五年无所作为。而这都是穰候惹得祸。”

秦昭王很恭敬地做了一个揖,道:“请先生详细指教。”

范雎很想告诉秦昭王君主旁边有一个专权的大臣是多么危险,君主没有权柄的后果是多么可怕,但,穰候毕竟是秦王的舅舅,古人“疏不间亲”的教诲不得不注意。况且范雎还没有最后确定秦昭王是与权力亲,还是与舅舅亲,于是依旧把谈话内容限制在国事上,道:“穰候曾经越过韩、魏攻打齐国的刚寿,是一种失策。出兵少则无济于事,出兵多则可能被断后路。秦军的后方怎么可以有韩魏这样不可靠的盟国?想当初,齐泯王南下攻楚,破军杀将,辟地千里,到头来全部是为人作嫁,齐国没有寸土入账,这难道是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其实是地缘政治背景下迫不得已的结果。而一旦齐国君臣失和,实力滑坡。众诸侯并不因曾受到齐国的恩惠而停止进攻的步伐,结果齐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当齐国士民质问齐王谁应该负责时,齐王终于醒悟过来原来一切都是孟尝君主导对外政策结出的恶果。齐国之所以破灭是由于伐远方的楚国而养肥了身边的韩魏,此所谓胳膊肘往外拐,讨好不得好。齐国的悲剧决不能在秦国重新上演。大王不如远交近攻,从近边的每一寸土地做起。纵观天下形势,韩魏是中国的中枢。大王要想称霸,必须先从结好韩魏开始。至于赵楚两翼,可以搞平衡外交,赵强则联合楚国,楚强则联合赵国,如当年魏文侯对赵、韩之故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赵、楚争相结好秦国。有了这些国家的依附,剩下的齐国必然会因恐惧而主动事秦。有了齐国的依附,大王可以过河拆桥对韩魏下手。韩魏好比是秦国吞并天下这张蓝图上的一条辅助线,需要的时候结好他们,达到目的之后,再把他们吞并。”

秦昭王点头称是,想了一会之后,又道:“寡人很早就像结好魏国。可是魏国在长期艰难的国际环境中已经练就了一身变色龙的本领,很难得到他们的实心依附,该如何是好?”

范雎道:“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先主动讨好;主动讨好不行就送土地贿赂;土地不管用就只好用刀说话;相信这么多方法中总有一种适合魏国。”

范雎的高超见解让秦昭王眼前一亮,十多年来蒙在秦国前景上的阴霾被一扫而光。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不断的胜利,不断地壮大,每任国君都知道这样做对秦国有利,但是但从来没有明确地提出过秦国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从范雎的规划中,秦昭王看到了新的希望。是范雎,第一次向秦国的王提出了扫平天下的愿景,并且为实现这幅宏伟的愿景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秦国有了范雎,将从胜利走向胜利。

范雎本人得到的实惠是客卿的位置,标志着可以正式参与军国大事了。想当初,张仪就是从这个位置做起的。

范雎能走很远么?

【4、夺权与攻韩】

在远交近攻战略的指引下,秦国的对外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这之前,秦国秉承张仪外连横斗诸侯的策略,联合韩魏对抗齐楚等大国霸权,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如今,形势以变,往日的地区强权如今都已轰然倒下,新兴的赵国虽为山东六国翘楚,但实力仍与秦国有一定差距。秦国的目的已经不是打倒一两个地区霸权,而是更有效地打击整个六国,张仪缝制的那双老鞋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道路。新形势需要新策略,范雎的远交近攻正是为秦国量身制作。这对于韩、魏绝对不是好消息。以前秦军来了,他们只需服软就行,而现在则必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