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路漫漫(第5/6页)

阿尔瓦公爵态度强硬,在会见的最后一天,凯瑟琳感到无计可施,只能使用屡试不爽的最后一招——哭泣。她不仅在阿尔瓦公爵在场时哭泣,显然也曾在许多使节和宫廷成员面前哭泣。自然,太后哭泣的时候,国王也跟着哭,国王哭泣的时候,弟弟安茹公爵也会哭,而伊丽莎白也会跟着母亲兄弟一起哭(不过,她大概是想到必须回到马德里,向可怖的丈夫说明情况,因此哭泣)。一位西班牙使节委婉地表示:“国王陛下的母亲和弟弟在圣让·德·卢斯(Jean de Luz)泪如雨下,最后,康斯坦布尔走进国王的房间,告诉他不应当哭泣,这会被陌生人和封臣看见,而国王不应当哭泣。”

唉,王室上下的眼泪也未能打动强硬的阿尔瓦公爵。凯瑟琳不愿就此空手而归,又施展出每每遇见强敌时会用的伎俩:她极力迎合阿尔瓦公爵。为了换得她急切争取的联姻,她在最后一刻承诺消灭或驱逐胡格诺派领袖,并彻底清除法国境内的异端。西班牙大使向国王报告事情的进展:“阿尔瓦公爵已向陛下报告,在此已经达成协议,这些协议的施行全仰赖上帝和陛下的洪福。”

凯瑟琳的外交策略计划不周,手法生疏,导致的惨败影响深远。虽然凯瑟琳言不由衷,不过又是拖延时间,但她在巴约向西班牙方面的妥协立刻抹杀了她过去两年半时间中在实施宽容法令方面做出的努力。1566年5月,当筋疲力尽的巡游最终回到巴黎的时候,法国的宗教冲突比他们离开时有增无减。胡格诺派担心太后会背叛他们,而天主教徒怀疑太后会在对西班牙承诺一事上食言。国库已经耗尽,而巡游的开销则使赤字大增,凯瑟琳只得向意大利银行家继续贷款,并且提高税率,这无益于提高自己的支持率。一位名叫布朗托姆的廷臣敏锐地发现,“据我所知,很多法国人认为这项开销过于奢侈了”。首都弥漫着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各派开始武装自己,各种阴谋诡计暗中进行。法国再次站到了毁灭的边缘,一次轻微的挑衅就能使法国万劫不复。

正是在此危急存亡的关头,13岁的玛格丽特终于得以离开童年的保育院,和太后一起在巴黎王宫居住。未来的瓦卢瓦公主开始接受政治教育。


【注释】

[1] 事实上,查理本名查理·马克西米连(Charles-Maximilien),亨利本名爱德华·亚历山大(édouard Alexandre),弗朗索瓦本名赫勒克利斯(Hercules)(和他成年后的体弱相比实属非常不幸),不过这些名字都随着时间而发生了变化,在此,为避免混淆而使用其成年后姓名。

[2] 事实上,凯瑟琳的母亲很可能是死于产后发热。梅毒病发没有那么快。

[3] 凯瑟琳在12岁时,威尼斯大使称其“矮小瘦弱,其貌不扬,双眼凸出,恰似美地奇家族的长相”。即使年长之后也未有好转:一位廷臣在凯瑟琳二十岁时说:“她如果戴上面纱倒是一位美女。”

[4] 十年之后,弗朗索瓦曾试图重现当日风光,但却在帕维亚之战被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击败,导致凯瑟琳的丈夫亨利和王储成为人质。

[5] 黛安在丈夫死后常常穿着黑白两色衣服,似乎是为丈夫服丧,不过有些尖刻的人猜测可能是因为素色衣服更能衬托她的金红色头发和洁白皮肤。

[6] 金玫瑰是罗马正教的传统装饰,罗马教皇每年都会对其加以神圣祝福。它是威严和影响力的象征,一般授予下属教会、忠诚的封建主、罗马正教将领或政府。——译者注。

[7] 很不凑巧,“玛格丽特”这个名字在当时的王室很常见,常常造成混淆。凯瑟琳女儿玛戈正是以弗朗索瓦一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命名的。

[8] 让娜最初嫁给安托瓦内的时候,一位主教这样祝贺她的父亲:“先生,看起来您的女婿将成为您的得力助手,这正是您早已渴望的。”而她的父亲简单地答道:“您不太了解他。”

[9] 凯瑟琳通过这种方式向祖国意大利表示自己的忠诚。法国女性通常穿着白色衣服服丧。意大利穿黑衣服丧的传统源于乔安娜一世(Joanna I),她是14世纪那不勒斯女王,历经三任丈夫的逝世,因此发明了新的悼念方式。

[10] 根据当时的政府官员和编年史家米歇尔·德·卡斯特诺(Michel de Castelnau)的说法,“胡格诺派”这个用语正是此时出现的。他在回忆录中解释说:“这个名字是在安博瓦兹阴谋中出现的,当时的请愿者们因恐惧而逃亡,一些乡下女人说他们是一帮可怜虫,连一个胡格诺(Hu-guenot)都不值,胡格诺是一种辅币,价值不到一德尼厄尔(Denier)……从此以后,他们就被人戏称为胡格诺派了,他们自己也甘受这样的头衔。”

[11]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卡斯蒂尔的布兰奇,她是路易九世(史称圣路易,法国最受尊崇的一位国王)的母亲。

[12] 凯瑟琳甚至以暗语指代玛丽,她在写给女儿伊丽莎白(西班牙王后)的信中称玛丽为“先生”,她命令伊丽莎白运用自己对菲利普二世的影响力阻止玛丽和菲利普儿子堂·卡洛斯之间的婚事,以促成玛戈和堂·卡洛斯之间的婚事。凯瑟琳在一封写于1561年3月的信中严格要求伊丽莎白“不可错失任何机会……促成(玛戈的婚事),利用一切机会劝说你的丈夫促成此事”。这时离凯瑟琳张罗着让玛戈嫁给安托瓦内的儿子亨利(前提是安托瓦内放弃摄政权)还不到三个月。

[13] 不凑巧的是,“亨利”在当时法国相当流行。在本书中将会出现至少三个亨利——凯瑟琳的儿子亨利;吉斯公爵的儿子亨利;和纳瓦拉国王的儿子亨利。我将尽量对这三个亨利作出区别。

[14] 里弗(livre),法国古代银币。——译者注。

[15] 可惜的是,他并未这么做。虽然凯瑟琳出于母爱,孔代亲王并不信任她,他不但没有毁掉这封信,反而将其公之于众以保护自己,免得日后她抵赖称自己不曾要他进攻巴黎。

[16] 法国一切政事皆从国王而出——即使国王只是孩子。摄政因其接近国王,得以独揽大权。吉斯公爵绝不会白白将查理九世让给胡格诺派。而凯瑟琳不过是颗棋子,随时可以成为替罪羊。

[17] 好打听的修院住持布朗托姆曾经提到,凯瑟琳在一个会议室的地毯下秘密安装了一根管子,以偷听天主教团体的密谋(时人称之为三头同盟)。有一次,凯瑟琳听到“三头之一说王后应当被绑在袋子里扔到河里去”。这位编年史家马上提到,吉斯公爵反对这么做,不过从此事大体可以知道凯瑟琳在宫廷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