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第8/12页)

应璩和养生诗

就在何晏、王弼等人大畅玄风的时候,曹爽的势力也到了颠峰。

曹爽为了建立威信,贸然行动攻打蜀国,结果大败而归。回来后也不反思,反而和身边几个小兄弟胡整乱来,由着性子随意变更制度。势焰熏天,无人能及。许多大臣都谏言,希望曹爽能稍作收敛,但曹爽怎么会听呢?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见状,遂隐忍不发,借口生病,不再上朝议政,暗中开始谋划着一盘大局。

魏明帝托孤的时候,就怕曹爽昏聩,所以给曹爽安排了一个办公室主任(大将军长史)——名臣孙礼,希望能在关键的时刻帮到他。可惜,曹爽觉得孙礼不听话,就把孙礼外放去做了扬州刺史。

孙礼不在身边,曹爽就更加肆无忌惮。他控制朝政,独断专行,甚至朝廷的贡品都是他先挑选,剩下的才送进皇宫——权臣干的这些事,说到底都差不多。

但是,大将军办公室还得有人管啊,于是,应璩就被任命为新的办公室主任。

应璩,是建安七子之一应玚的弟弟,也是很著名的文学家。看到朝政混乱,曹爽蠢行,应璩很是焦心,他不断规劝曹爽。我们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了,肯定没用!

于是应璩就做了一组《百一诗》,以讽刺朝政、规劝曹爽。

为什么叫“百一诗”呢?历来有好几种解释。有人说这是组诗,一共有一百多篇,只是大部分遗失罢了;有人说这诗一共一百个字,所以称之“百一”,也有人说是含有“百虑岂无一失”的意思。总之,这组《百一诗》,语言平实,自问自答,讽喻意味很明显。这组诗,成为后来的劝世警句、格言诗的祖先。

其中讽喻意味最浓的,是《百一诗》的第一首《下流不可处》。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

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

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

这首诗分三个部分。

一开始第一句,就化用《论语》的“君子恶居下流,而天下之恶皆归矣”,变成警世格言:君子不能自甘下流,应及早谨言慎行。接着告诫曹爽,要是身居高位但是名气、德行不够,就会遭到诽谤。

接着第二部分,就以亲身经历为素材,讲了一个故事,来证明开始的这几句格言的正确性。

说自己前段时间罢官在家,有客人来到我家,我们就吃烤鱼喝酒开始聊天,结果这客人突兀地就来了三次逼问:你有啥功德,凭什么三入承明殿(代指皇宫)做官?你罢官后,凭什么住在这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你没有写出什么好文章,凭什么号称有才学、被人夸赞?

第三部分,就写作者自己的反应。说自己听了人家的质问,无话可说,只好退席跪拜,说自己确实没本事,就好像宋人遇到周客一样,惭愧丢人。

宋人、周客,是个典故。说宋国有个人自以为得到一块珠宝,藏起来秘不示人。后来碰到一个洛阳来的客人,该客人见多识广,宋人就拿出来炫耀。周客一看是假的,宋人羞愧地抬不起头来。

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毕竟谁没事跑到人家家里,人家好酒好吃好招待,你还胡说八扯,把人逼到死角?

不过,讽谏的味道还是很浓的。

应璩的这首《百一诗》不太有名,但是他有另一首《百一诗》非常流行。

尤其最近这几年,养生之风非常兴盛,各家电视台、媒体、杂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看到养生节目、养生文章、养生书籍。我就纳闷,吃着地沟油呼吸雾霾空气,然后又泡吧喝酒大吃大喝,养个辣子生!不过话说回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养生。

应璩的另一首《百一诗》,就是讲如何养生的,所以现在经常能够看到。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置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

这首诗讲的是,他在路边碰到三个年过百岁还很健康的老人,就请教长寿秘诀,三个老人分别陈述自己的养生经。

第一个说因为老婆太丑、没性欲,所以性生活少、固肾培元,得以长寿;第二个老头说要少吃,别太撑,别太饿;第三个说晚上睡觉姿势要对,不能趴着睡、蒙着头睡。

最后应璩感慨说:哎呀是啊,这三个老寿星说的养生经可真对啊!

应璩生活在汉末魏晋,那时候战乱频仍,又加上有一场大瘟疫肆虐流行,许多人都染病而死,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四个人就都是染了瘟疫,在同一年死去。再加上政治迫害,这时期的文人对生命的无常都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应璩关注生命、写养生的诗,也在情理之中。

应璩算是幸运的,他活了62岁,在这批人中,算是长寿老了。不过,应璩没想明白,养生和长寿没有必然的关系,长寿需要的条件很多,养生顶多算其中的一个。

还是人吗

应璩的《百一诗·下流不可处》写出来后,在朝廷大臣中很快流行开。大家都很吃惊,作为大将军府办公室主任,怎么能写这样的诗?明摆着跟大将军唱反调嘛!

不过,何晏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好像早就料到了一样。

曹爽是一个糊涂虫,身边又围绕着几个急功近利的朋友,早晚是要出问题的,更何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在一旁虎视眈眈。在何晏看来,应璩的讽谏很及时,要能起到作用就最好了。

不过,应璩讽谏的效果并不明显,曹爽依旧我行我素,司马懿也暂时没有动静。当局势“一片大好”“连反对声音都听不到”时候,那就说明,有极其严重的危险正在酝酿。因为显露出来的问题好解决,隐而不露的危险才最有破坏力。

朝中一片“祥和”,但是洛阳城内外,开始流传关于何晏尸位素餐的童谣。

何晏知道,流言、童谣、时谚的背后,往往都是政治的策划,他隐隐约约嗅到了一丝不安、血腥的气息。整个朝野有一种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这种宁静,让人恐惧得窒息。

于是,何晏想到了管辂,就发帖请管辂相见。

我突然想起来《封神演义》中的说法,每隔一定的时间,神仙们都要应劫。这时候人间的表现,就是天下大乱、朝政昏暗,神仙们纷纷下凡,到这世上走一遭,然后给这个世上留下一些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