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2/15页)

夺嫡的事情有了分晓,但是团结在双方身边的士人们都还盘根错节、势力很大。玩政治出身的曹操太清楚这样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了,他必须帮太子巩固接班的道路。

所以,一直拥护曹植的杨修,可就危险了。

尽管杨修还是曹操的秘书,尽管杨修还是名满天下的名士,可是他必须得死。他必须死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他不断耍小聪明,处处显着要高出曹操一筹,让一向自负的曹操有点受不了。

更为关键的是,杨修家世代为官,是名门望族,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非常大。杨修和孔融、祢衡关系很好,在政治理念上,他们都和曹操有抵牾的地方,这让曹操非常不放心。

最为关键的是,杨修拥立曹植。一旦曹操归西,杨修就成为对抗曹丕的主力,曹魏政权就会被分裂为两股势力,在权力需要集中的时代,这可是为政大忌!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曹操出征,进退维谷不能决定,随口说“鸡肋”为军中暗号。杨修从“鸡肋”上判断出曹操的心思:估计是要退兵。所以就把消息泄露出去。结果军心动摇,曹操大怒,以此为借口杀了杨修。

杨修不是很会猜曹操的心思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丝毫反应?

这啊,就是杨修可悲的地方——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名士、一个文人,是不适合搞政治的。猜字解谜无人能比,一旦涉及到政治斗争这种没有原则、没有道义、没有底线可言的东西,他的脑子就转不过来了。

更为可悲的是,在魏晋时期,大大小小的名士们,或主动或被动,都会被卷入政治风波之中,拼了命去玩那些自己不擅长的游戏,所以魏晋名士们的下场,大多都是可怜可惜可叹的。

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读他的诗歌,带给我们的,

没有因为不得志而期期艾艾的哀怨情感,

始终充溢着一种生机、一种力量。

从他的诗中,我们就认定了,曹子建一直并且永远就是那个意气风发、

一腔热血、极具理想主义和浪漫气息的白马翩翩少年郎。

曹丕代汉

220年,魏王曹操病死,终年66岁,一代枭雄终于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这年冬天十月份,当了35年天子的东汉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被迫下诏,禅位于曹丕。曹丕当然得做做样子,三辞三让,最终在大家的“恳求”下,“不得已”坐上了天子的宝座!长达406年的汉朝国祚,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这一年,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同时也是曹丕登基第一年。曹丕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年号为“黄龙”,所以这一年,也是黄龙元年。

曹丕终于完成了他老爸的大业,他当了皇帝之后,不无得意地说: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就是说,尧、舜、禹禅让的那些事啊,我今天总算是搞明白了。看来“禅让”制度,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都是儒生理想中的故事。现实是,大权在手,谁会主动放弃呢?所谓的“主动放弃”,背后恐怕都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啊!

曹丕代汉,意味着曹氏家族成为真正的皇族,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家族,人世间的富贵,算是到了尽头。要是身为曹氏家族的人,甚至只要和曹氏家族有零星半点关系的人,都能鱼跃龙门啦!

可是身为曹家人,曹植此刻的表现,却不同常人。听到曹丕当了皇帝,他以为汉献帝会被逼死,就大哭了一场,甚至穿上孝服为天子发丧。《魏略》记载说:

初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

《魏志·苏则传》也记载了这件事:

初,则与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

曹植哭汉献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但肯定有对汉献帝的悲悯、对汉室的眷恋、对亡国之事的哀挽——他骨子里是个忠君的儒生,他心中一直有超越现实功利的理想追求,诗人的气质、公子哥的浮华性情,只是他表现在人前的一面。

七步成诗

曹丕即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权力,把一切不安定因素都清除掉。曹植、曹彰、曹彪这些兄弟,只要对自己王位有一点威胁的,就得立刻赶走。

在曹丕看来,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曹植,所以曹植身边的丁氏兄弟就双双被杀,丁氏家族也被灭了门!可怜的曹植就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被既遥远又亲近、既是天子又是哥哥的曹丕无情杀掉。

不仅如此,曹丕下令,诸如曹植、曹彰这些诸侯王们得立刻离开首都,到各自的封国去,一刻也不能停留。于是,黄龙元年冬十一月,曹植只好离开洛阳,冒着寒冷刺骨的北风,和其他兄弟们一起,回到自己的诸侯国。

曹丕和曹操一样,秉承法家治国的思想,为了集中控制权力,他对曹氏诸侯王极为苛刻,而不论亲戚之谊、兄弟之情。他担心的是,诸侯王一旦权力过大,就会形成小割据,从而直接威胁自己的权力和统治。

所以别人当了皇帝,亲戚们都被封王,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曹丕当了皇帝,亲戚们虽然也名义上封王,可是灾难困苦却接踵而来,挥之不去。

按《通鉴》记载,这些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他们基本没机会参加朝廷活动,只有一个空头“王”的名号,没有实际权力,每人只有“老兵百余人”当守卫。诸侯国也小得可怜,属于“借寄”在地方上,受地方管辖,并且还有监国使者来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写信揭发检举。

最为关键的是,诸侯王们必须接受这种安排,没有别的出路。你说你不要王爵了,只想做个小官为国家出力,哪怕带兵打仗前线厮杀呢!对不起,不可以,你还是好好当你的“王”去吧!——曹魏的时候,诸侯王们过得都很苦,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的县令,“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曹植是临淄侯,封国在今天山东淄博。从曹操死的那一刻,他的厄运就来了,被赶离洛阳,只是对他迫害的一个开始。

221年,曹丕当皇帝的第二年,就按捺不住杀人的冲动,秘传旨意,让身在曹植身边的“监国使者”灌钧,上表检举,告发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可以想象,曹植从贵公子一下子变成半个阶下囚,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他还能干什么?只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监国使者这时候再刻意找点碴儿,要惹毛曹植,那还不容易?这种罪名,定得太绝、太高明,我们还真找不到反驳的地方。子虚乌有、扣帽子、构陷等,这类高难度的斗争技术,原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