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1/15页)

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丕腹黑多诈,身边就是一帮腹黑政客;曹植舞文弄墨,身边就聚了一帮文艺青年。

在双方的争斗中,一开始,曹植是有点占优势的,曹操一度也真有心思把曹植培养为接班人,所谓“几为太子者数矣”。这是由于杨修是曹操的秘书,猜曹操的心思一猜一个准,所以曹植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杨修给曹植帮忙的方法,却很不高明。他常常揣摩曹操的想法,估摸着曹操要提什么问题,就事先写好答案交给曹植。果然没多久,曹操就问了这问题。曹植一看,哇,猜中题目了,就立刻呈上答案。不想用力过猛,被曹操发现了——怎么我这儿刚一出题,你那儿就有答案?当他得知是杨修在作怪后,自然非常不满。

丁氏兄弟,则是在曹操面前不断美言曹植。

曹丕这边又是如何行动的呢?

看着曹植的优势越来越大,曹丕着急坏了,就向贾诩求教应该怎么办。贾诩回答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

这几句话看起来是最平常的客套话,淡然无奇,可是稍微琢磨,就会发现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建议。面对辞藻华丽、深得曹操喜欢的曹植,你跟他拼文采是没戏了,那就只好避其锋芒,打“情感”牌,乖乖做一个老实孩子,让曹操看着放心就够了。

吴质也是这么教曹丕的。

有一次,曹操要远征,在送别之时,曹植当众诵读了一篇文辞华美、抑扬顿挫的文章,赞颂曹操的文治武功,曹操听了美滋滋的,非常得意。

可曹丕该怎么办啊?吴质悄悄教他:“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幡然觉醒,于是就大哭起来,哭得极其伤心,连曹操也感动落泪,文武们都跟着哭。

这一招非常高明,曹操要远征,做儿子的舍不得父亲,哭泣是最直接的感情表达,这份孝心可比一万篇华美词章都来得管用。

果然,大家都议论纷纷,认为曹丕孝顺,曹植则流于浮夸。

吴质当时是地方官,曹丕与之往来过多则有结党之嫌,这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曹丕有时候就趁着运输丝绸的时候,把吴质藏到车里,悄悄运进府中。

不想这事儿被杨修发现了,杨修觉得抓住了把柄,就立刻报知曹操。曹操听后大怒,由于当天事情已经过去,就准备下次抓个现行。

曹丕听到这个消息,吓坏了,请教吴质怎么办。吴质献计说:“小事一桩!明天你再拉一车丝绸进来就好了。”

于是第二天,曹丕又让人拉一车丝绸进来,杨修见状赶忙拦下车辆。当曹操前来打开车厢以后,却发现满车都是丝绸,哪里来的吴质呢?

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告曹丕,逐渐对杨修不那么信任了。

杨修与吴质的较量,这次可算是栽了大跟头。

杨修、丁仪、丁廙,都是文士气质的人,写诗作赋是高手,猜谜射覆没问题,可政治斗争哪里是那么简单的呢?论及政治权谋,他们三个,又哪里是贾诩、吴质等人的对手呢?

司马门事件

这些小事都还不要紧,双方究竟谁胜谁负还数未知,没想到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曹植浮华轻佻的文人习气,让自己吃了一个大亏,从此再也没能翻身。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云: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曹植可能没想到,这个酒后轻狂的事件,竟然葬送了自己的下半生。

《三国志》记载的这件事,到底有多严重呢?

所谓“驰道”,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好多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大路。看起来有点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或“国道”,不同的是,高速公路只要你交钱,人人可走,而驰道则只有皇帝才能走,别人是没有资格的。这是明文规定的礼制,不能随意逾越。东汉学者应劭解释为:

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史记·秦始皇本纪》之裴《史记集解》)

可见这个“驰道”,不是随便谁都能走的。

所谓“司马门”,也是类似的礼仪性建筑。司马门是对天子宫门或诸侯王宫外门的称呼,也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别人不能随便进出,这是等级制度,不容僭越。

曹植走的这个司马门到底在哪里,学者们争议很大。按照时间来看,曹植走司马门的时间大约在建安二十二年后,这时候曹操已经贵为魏王,曹植走邺城司马门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约曹植酒后轻浮,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去,总之是走了驰道、闯了司马门,这可是严重的违法乱纪的事。曹操被封为魏王,还有很多大臣对他不满意,随时找他的碴儿,而曹植这时候却公然违礼犯制,让曹操大为尴尬且不满。

为此,曹操对曹植大为失望。曹操说:

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裴注)

自此,曹丕曹植兄弟的夺嫡之争算是有了清晰的眉目,曹植以轻浮的文人性格打败了自己,曹丕完胜。

没多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曹丕被正式立为魏国太子!

杨修之死

尽管曹植浮华轻佻,不知轻重走了驰道、闯了司马门,但是父子之情犹在——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嘛!所以曹操还想给曹植建立功业的机会。在这一点上,不管慈父、严父,父爱都是一样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于有了一次缓和曹操、曹植父子关系的好机会,大将军曹仁为关羽所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征虏将军,前去支援曹仁。历史没有记载曹植有什么军事才能,面对关羽这么强悍的人物,派他去解围岂非儿戏?

当然不是!曹植前去,只是领名、挂衔而已,真正出力打仗、应付现场紧急状况的都是其余大将,这分明是曹操给曹植开的绿灯。

可惜曹植没有福气啊!他又被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曹丕给耍了。

《魏氏春秋》记载:

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逼而醉之。王(曹操)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次大家可都看出来了,摆明了是曹丕使坏,结果呢?曹操“悔而罢之”——罢了罢了,曹植是个扶不上墙的家伙,不再对他抱有什么希望了。

傻乎乎又天真的曹植也就没有一点防备心,太子请喝酒就喝酒,不仅喝,还把自己灌醉了。曹植这样的人太不适合搞政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选曹丕做接班人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