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下大治,真懦弱还是假痴癫(第2/5页)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都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谋臣,对治国非常有经验。李治重用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长孙无忌当太尉,兼任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长孙无忌辞去了知尚书,担任太尉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不免会有人心生嫉妒,于是诬告长孙无忌有谋反的意图。李治听说后没有做任何的调查,便下令把诬告者处死了。李治之所以如此信任长孙无忌,因为自己能够当上太子,再到现在的登基为帝,长孙无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重用长孙无忌等人之外,李治还调用了唐太宗李世民死前被贬的李勣。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对李勣说:“我的儿子刚当上太子,卿原来是他的长史,如今把宫中的事情委托给卿,所以才有这样的任命,委屈了卿的阶位和资历,千万不要埋怨朕啊。”李世民又在闲暇时设宴,请李勣来赴宴,对他说:“我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了,你过去不遗弃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留下了眼泪,咬破手指流出血来以表自己的决心。

后来李世民卧病,他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等我死后,你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一定会为你鞠躬尽瘁的。”于是李世民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等到李治即位,就召李勣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他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后来又册拜为尚书左仆射。在贞观年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李勣的功勋卓著,封他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到了李治统治的时期,他命令为李勣画了新的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

永徽六年(655年)的时候,唐高宗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立昭仪武氏为皇后。但朝中大臣强烈反对,因此李治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勣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于是李治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后来,李治要东封泰山,让李勣为封禅大使。途中在滑州住宿,李勣的姐姐很早就守寡了,住在李勣的旧宅,武皇后亲临她的住所慰问,赐给她衣服,还封她为东平郡君。李勣坠马伤到了脚,李治还亲自过问,把自己骑的马赐给了李勣。

为了培养自己的统治集团成员,唐高宗李治可谓是费尽心思、用心良苦,由于他不计前嫌起用罪臣,广纳贤士重用施恩,因此获得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得力辅臣。

高阳之乱背后的政治逻辑

李治当上皇帝后,重用了作为舅舅的长孙无忌来辅政。长孙无忌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很快就露出了种种弄权的迹象,甚至不惜制造冤案来铲除身边的异己,吴王李恪便是其中的牺牲品之一。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杨妃所生,相貌英俊,文韬武略。李世民生前很喜欢李恪,常说他很像自己,有过想要立他为太子的打算。作为当时大臣的长孙无忌立即反对,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反对是因为吴王并不是自己的妹妹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长孙无忌兼有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双重身份,所以李世民非常信任他。李世民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立太子这件大事上,虽然没有被后宫所干扰,却不得不遵从重臣的意见。最后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劝说,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是吴王李恪的名望很大,长孙无忌为此十分妒忌,认为他是一个很大的后顾之忧,所以一直在找机会诬陷他,在后来发生的高阳公主谋反案中,长孙无忌抓到了李恪的把柄。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因为深受宠爱,所以从小就娇蛮专横,曾与辩机和尚私通,事发后,辩机被腰斩而死。唐太宗李世民狠狠地责骂了高阳公主,不许她再进宫,高阳公主一直心中不忿,对李世民怀恨在心。李世民去世的时候,高阳公主一滴眼泪都没有掉。

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他曾专程去拜访高阳公主的府邸,想要缓和关系。但是高阳公主并没有因此对这个新皇帝产生好感,反而觉得李治生性软弱,难成大气候。竟然和丈夫房遗爱商议,一旦天下有变,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因为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娶了李元景的女儿。他们暗中联络了与唐高宗李治不和的薛万彻、柴令武和霍国公柴绍的次子,想要等待时机起兵造反。

但是没想到的是,很快消息就泄露了,被长孙无忌得知,房家遭受灭顶之灾,蓄意谋反的一干人都被逮捕起来。唐高宗李治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眼中钉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长孙无忌把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判处死刑,其余参与他们计划的人,包括荆王李元景、驸马都尉柴令武、巴陵公主、武安郡公薛万彻、驸马都尉等人,还有无辜的李恪,都被处死。薛万彻是唐初的名将,曾经率领军队击败窦建德、刘黑闼、突厥、薛延陀、高句丽、吐谷浑等敌人,他死前大喊:“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刽子手大惊失色,第一刀没砍准,薛万彻大吼:“用力啊!”刽子手连砍三刀才斩下了他的首级。

长孙无忌借着这个机会大开杀戒,清除政敌。由于房玄龄在世时是长孙无忌的竞争对手,长孙无忌一直怀恨在心,这次他在高阳公主谋反案中清算了房玄龄的后人。房遗爱被处死后,他的兄长梁国公汴州刺史房遗直、三弟朝散大夫房遗则、四弟谷州刺史房遗义都被流放。李恪被诬陷处以死刑,临死前他大骂长孙无忌,说他是“窃弄威权,构害良善”。李恪的兄弟蜀王李愔被流放到巴州,贬为庶人。唐高祖李渊的侄子,战功卓著的江夏郡王李道宗也被流放到象州,并在途中病死。此外,与房遗爱交往比较多的宰相宇文节、安国公执失思力、谯国公柴哲威、尚书奉御薛万备等也全部被流放。

这场由任性的高阳公主引起的谋反案,却成为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清除政敌的大好时机,这背后的政治逻辑引人深思。这次的惨剧牵连了太多的宗室成员,皇亲国戚里堪用的人才如李恪、李道宗、薛万彻、执失思力等人都没能逃脱牵连,对唐朝皇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武则天上台残害李唐宗室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阻止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个费尽心思残害忠良的人,也没能落得个好下场,最终被武则天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