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起千古争议的“劫寨之败”(第3/3页)

“愤青”小将姚平仲就在这种必胜的气氛中,跨上一匹青骡,器宇轩昂地率领一万兵马出城了。他命令部将王通,率五百人的敢死队跑在最前面,务求直踏敌营,杀他个人仰马翻!

约在五更时分,长夜将逝,天色未明,正是一般人睡得正酣的时候。这一彪敢死队沿孟阳河疾行,夺桥过河,向北奔袭,从金大营的西南角杀入。

宋兵的气势也真是了得,一时之间人喊马嘶,炬火照天。

——可是,这是一座空营!

勇士们来不及多想,立马冲进了紧邻的第二座大营。

这里,仍是连个鬼都没有!

夜色深浓,敌营一片寂静。宋兵的喧嚣也平息了下来。怎么办?此时,哪怕是个平民百姓,只要是看过几页《三国志》的,都会意识到:不妙,这是中了埋伏了!

还犹豫什么?唯有一跑了之!能不能活下来,就看跑得快不快了。可是,我们这位骄傲的小将,根本没把金人放在眼里。“西兵”向来是金人的克星,我们就是堂堂正正地在路上走,谅他们也不敢动手!他下令:不怕,冲进第三营,金兵总不会钻到地底下去吧?就算是钻到了地下,也要统统把他们给赶出来!

可是诸位看官你想,那宗望一心想拿下汴京城,这次一入宋境,情报工作就做得相当好。加之种师道抵京后,京城防卫有了保障,已开了一些城门,供百姓出入谋生。那金军的哨探,就更容易混进城来。结果,宋军的劫营计划,只瞒住了负责城外防守的种师道,却瞒不过金军的哨探,甚至连偷袭部队具体的出发时间都被探知了。

金军大营那一边,早做好了准备,只等宋军来送死。三座大营四周,挖了不少陷阱、濠沟。此外,还有铁骑数万,都藏在营外。就在先锋王通率敢死队冲进第三座大营时,只听一声号炮响起,登时箭如雨下,金军伏兵从四面跃起,铺天盖地般杀来!

五百宋军壮士虽然是抱定了有去无回的决心,怎奈夜幕下连辨别方向都难,更谈不上杀敌了。一抬脚,就纷纷滚落陷阱和濠沟。侥幸活着的也有一半以上身负箭伤。

西兵将领陈开不幸中箭身亡,另一位将领杨可胜马坠濠中,被金军俘获。

先锋王通见战也无益,只得率三百名残部,拼死杀出大营。出得营来,只见主帅姚平仲正率领后续的万余人马,在与数倍的金军激战。那小将姚平仲鲁莽是鲁莽,在生死关头却也不含糊,已是遍体带伤、力不能支了,还想率军杀进大营去接应前锋。

小姚将军一看王通血人似地逃了出来,知道前军已全然失败,不由长叹一声道:“我有负圣上所托,还有何面目回去见李、种二将军?”说罢,猛抽了胯下青骡两鞭,竟然单骑向京西的板桥方向去了。——他跑了!

可怜万余精锐宋军,被金军伏兵一顿乱砍,支持不住,潮水般地朝后退去。渐渐地退到了京城脚下,眼看就要全军尽没。

据李纲回忆,这天半夜时分,钦宗派宦官送来了亲笔手谕,说是:“平仲已举事,将成大功,卿可率行营司兵马,出封丘门为之应援。”

李纲看了条子,心里叫苦:小姚提前偷袭和增援之事,事前并未做策划,现在黑灯瞎火的,如何去集合行营的几万人马?他立刻写了一个手札,讲明自己在病中,仓促间无法调集军队。可是,就在须臾之间。宦官前后来了三拨,以军令逼迫李纲赶快调兵。

李纲不得已,只得连夜调集手下的左、右、中三军,忙了小半夜,至黎明时分,大军才出了封丘门,来到城外的天驷监。

李纲把三军分别做了部署,中军埋伏在城门东北,左右两军驻扎在景阳门一带,都是为接应姚平仲做准备的。如果姚平仲传回消息说“得手了”,三军立刻作为第二梯队冲上去;如果万一失败,则可接应姚部安全回城。

可是等李纲把军队布置好了之后,只见偷营不成的宋军溃兵漫野而来,远处大队金军追赶过来,扬起漫天黄尘!

京城又要重陷危机!

好在李纲还能稳得住,他似乎早有心理准备。先抽出一部分兵力,分别去帮助范琼、王师古解围。主力部队则进至幕天坡,与金兵展开激战,斩获颇多。金军被李纲打得晕头转向,稍做休整后才缓过神来,又集中力量攻击守城的中军。

李纲再次组织反击。他亲率将士登城抵抗,命令禁军神箭手一顿猛射,逼退了攻城的金军。当晚,他没回家,就住在了城外的军营里。“姚平仲劫寨之败”这件事,到此也就告一段落。姚平仲只身逃跑,隐身江湖,多年以后才浮出水面。

劫寨奇谋大败亏输。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宋军惨败后的溃散之势,被李纲迅速稳定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