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战国风云(第4/6页)

这样一个人,不管你把他放到“刘湘系”、“大邑系”还是“保定系”,都注定要脱颖而出。

不久之后,连刘湘也感觉到了危机。在巴蜀政坛,刘湘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个宽厚能容的“仁义之君”。

有一年夏天,他在重庆主持教育会议,发言时憧憬远景,说他统一四川后,一定先要发展土特产,像荣昌烧酒房的泥金茶壶,隆昌的白猪儿(都是当时的名特产),都要兴旺起来。

这些话本来没什么错,错的是他又跟着来了一句:“只要土特产能发展起来,就能致富,所以我们不靠科学也不要紧,闭关亦能自守。”

刘湘所说的“科学”,并不是单指科学技术,而是对外界事物的统称,他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四川乃天府之国,这里应有尽有,经济搞好了不依赖外援也行,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也就是“闭关自守”。

台下坐着很多教育界人士,包括重庆大学的校长和分院院长。其中有个理学院的院长当即打断刘湘的讲话,起立发言:“我以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科学,如不依靠科学,请问督办今天为何要穿西装呢?”

身着西装的“刘督办”登时面红耳赤,随即退席仓皇而去。

刘湘讲话当然有不妥之处,可这院长也未免太尖酸无礼了些。只能说,那时候的教授和知识分子有的是独立精神,敢跟高官显贵放炮并以此为荣的不在少数。

当然,反过来也得替刘湘说句公道话,他作为重庆实际的“土皇帝”,虽然被人中途哄下台去,导致脸面全失,但事后既未发火也未报复,这就不是一般人,也特别是那些平时吆五喝六,手上握根枪杆子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诸侯们所及不上的。

你换杨森来试试,“蛮干将军”有可能当场发作,桌子一拍,暴喝一声:“请你不要打断我的讲话,否则滚出去!”

刘湘对自己的形象也曾自鸣得意,所谓得天下先要得人心嘛,这可是当年先主的取胜之道。

然而在刘文辉崛起之后,他就得意不起来了。

连刘湘都遭人起哄,可见诸侯们的发言水准,但刘文辉例外,他几乎就是个天才的演说家。

刘文辉讲话,从不依靠秘书写稿,所有布局、段落、内容全系他一人构思,秘书至多不过执笔整理而已。他还有一个习惯,即不讲重复的内容,哪怕是同一主题,每讲一次,就要修改一次,加进其他素材和观点。有一个主题,据说他讲过十八次,这十八次的发言稿竟然完全不同。

你还别小瞧了演讲,西方政治家有哪个不是演说家?若不会演说,都迈不进政治这个门槛。

刘文辉出来讲话,就相当于一个政治家的即席演讲,往往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就算讲的时间长,听的人也丝毫不觉厌倦,与刘湘等人形成不小反差。

这还不光是口才,更关系到一个人的见识。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不甚好读书”,不知道皇叔是不是继承了家族血脉,在这一点上他跟其先祖刘邦倒十分相像——刘邦的文化底子也很薄,有一段时间还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干过把儒生的帽子当夜壶这样的惊人壮举。

刘备的对手曹操就不一样了。尽管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的出场是“好游猎,喜歌舞”,官宦子弟的喜好一个不少,但他肯定是饱读诗书,要不然怎么可能写出《短歌行》那样的传世名篇?

读书跟不读书有没有差别?有差别,而且大了。

刘备的前半生,始终飘零无依,其麾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助阵,却仍屡战屡败,原因之一便只能归咎于他书读得太少,连“隆中对”这样的战略大方向都搞不清楚。相反,曹操能成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很大程度上就得归功于他的喜读书、善读书。

刘湘是从刘备这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乎同样与读书无缘。他小学还没毕业,以培养下级军官为务的速成学堂也远不能与保定军校相比,虽然小时候有那些所谓“挑灯夜读”的神话佳话,但只要看看上学时平庸的成绩单就知道可信度多大了。起码有一点不能否认,刘湘从军后,从没有人看见他“手不释卷”过。

刘文辉则不同,他最喜读书,像《战争论》这样军政大家的书籍尤其珍爱。平时只要稍有余暇,即手不释卷,甚至在庭院散步时,都不肯浪费时间,一定要让秘书们给他选读杂志上的重要文章和消息。

川中诸侯虽多如牛毛,然而像刘文辉这样军政两方面才能都极为突出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包括刘湘在内,大多数人树立权威,依赖的不过还是手中的军权,独有刘文辉,号称“以军为主,以政为辅”,也就是说他发号施令,不光靠膀子粗,还有挡不住的个人魅力。

打个比方,如果刘湘是川版刘备,刘文辉就是川版曹操,从见识到气魄,莫不如此。

刘湘的“闭关亦能自守”并非口误,而更可能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当时“二次北伐”已经结束,在张作霖主持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被推翻之后,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俨然已可号令天下。

纵使刘湘曾不止一次有过“做皇帝”的梦,但到了这个地步,也有了力不从心之感。老实说,能够像刘皇叔那样“三分天下有其一”,他已经庆幸不已了。

刘湘的最高目标,已被他截止到诸侯,当然是统一四川后的诸侯,因此才会说出“闭关自守”的话。有人根据刘湘迷信风水,不断迁移父母祖坟,就认为他仍想“做皇帝”,甚至还有人列出刘湘“称帝”的具体步骤和“国号”,可那实在是捕风捉影,因为既不符合刘湘相对务实保守的个性,也不切合当时情况。

就在刘湘纠结于如何才能“自守”时,比他小几岁的“幺爸”却把目标定在了“问鼎中原”上。

刘文辉不是看不清时势,但他说,四川光守是守不住的,这里原本就非坐守之地,历史上你看谁坐守四川能守得住?所以应该“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

刘文辉熟读史书,据他总结,中国历史上平民造反成功者少,而诸侯造反成功者多,既然成功的可能性这么大,为什么要“闭关自守”,把目标定得这么低呢?

他公开声称,他要效法土耳其民族英雄凯末尔,复兴中华,把中国带向现代化。

在当时,不知几多人想“做皇帝”、“当总统”、“夺天下”,但大家都憋在心里不说,展示给各界的全是各种各样漂亮的口号。所以也有人劝刘文辉含蓄一点,没必要树大招风,刘文辉的回答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