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明官场乱斗之一:严嵩死磕徐阶(第6/13页)

进入嘉靖二十六年以后,却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导致事情急转直下。

七月,陕西发生山崩,古人认为大不吉,乃“分崩离析”之象。

十一月初五,皇宫突发大火,方皇后尚在寝宫之中,嘉靖皇帝却令想冲进去救皇后的太监们赶快救火。导致这位皇后连烧带吓,很快死去。

十二月以后,正值嘉靖皇帝催促尽快落实收复河套之方案时,北京却连连刮起大风霾,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沙尘暴。我国古代数术中,认为大风霾乃是边境刀兵大起的凶兆。

这些灾异连连发生,令嘉靖皇帝大为沮丧且紧张。此后发生的情形,在沈德符那著名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颇为可信。

当此时,严嵩的亲密朋友,也是嘉靖皇帝最为宠信的道士陶仲文,从斜刺里杀将出来,剑走偏锋并一剑封喉。他使嘉靖皇帝相信:山崩是要应在皇帝身上的。汉代时,发生此种灾异,采用的方式,就是赐三公死。那时的三公,指的是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如今,只有宰相和边防大将去挡灾,皇帝方可化险为夷。

于是,公元1548年,即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初二,农历春节的第二天,嘉靖皇帝召夏言和严嵩,将上述灾异联系起来,警告他们要“转祸为福”。三天后,初六,皇帝便全盘推翻了对夏言和曾铣的支持。严嵩也一反数年唯唯之态,开始向夏言正面出击。他向皇帝进言,认为这些灾异与首辅夏言的行为密切相关。由此,导致曾铣等人被捕,夏言第四次罢官。

最后的结果已经无须过多浪费笔墨。因为随着陆炳的加入,夏言必定难逃此劫。

事情的大体经过是:

陆炳是审理曾铣一案的最高负责人。他给皇帝的报告中说,曾铣曾经贿赂给夏言数万两白银,所谓收复河套云云,不过是为了掩饰、冒功而已。给曾铣加上了谎报边情、交结近贵——即夏言的罪名。

最后,曾铣和罢官后又被逮捕的夏言全部被处死。

据说,夏言临刑前,嘉靖皇帝曾经一再观望天象,见天无异象,方才传旨行刑。谁知,令旨刚刚传到刑场,便阴云四合,大雨如注。史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记载说,夏言行刑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收复河套,实在是想为皇帝尽犬马之忠啊,哪里想到竟会这样!”

至此,在与夏言近十年的搏杀中,六十九岁的严嵩大获全胜。

此时,沉浸在喜悦中的严嵩,可能没有留意到,有一双满是寒意的眼睛,正在冷冷地盯着自己的背影。

那是帝国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阶的眼睛。

徐阶是松江华亭人,治下属今天的上海市。《明史》上记载说:此人小时候曾经两次大难不死,成为当地人的传奇。一次是在一岁时,掉进一眼干枯的深井里,救出来后,三天才醒过来;另一次是在五岁时,跟父亲过括苍山,从山崖上摔下去,却挂在树枝上,结果,保住了性命。

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徐阶中科举高第,为进士第三人,就是民间所说的探花郎,故直接授官为翰林院编修。前面曾经介绍过,这是一个极清贵的职位,接触皇帝的机会很多,属于帝国晋升速度最快的一类。当年,他只有二十一岁。

这一届主考官是大学士费宏,嘉靖初年著名的首辅杨廷和曾经责怪费宏:为什么不把这位翩翩少年录取为第一名?嘉靖朝大名士王世贞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记载,名相杨廷和曾经指着徐阶说:“此少年名位不下我辈。”

从《明史》的记载里,我们可以大概知道徐阶的相貌:短小白皙,善容止,就是风度翩翩的意思;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大约指的是心机很深不轻易外露之意。有一个重要的情形,常被人们忽视,徐阶曾经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与王学门人过从甚密。这可能是他能够最终打倒严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官场不久,徐阶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小的挫折。

嘉靖初年,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恰于此时,徐阶父亲去世。帝国规制,父母去世时,官员必须离开官职回家守孝三年,一般是二十七个月,术语叫“丁忧”。徐阶因祸得福,躲过了“大礼议”期间,官员们于左顺门外廷杖时被迫表态这一劫。谁知,嘉靖皇帝不久就又开始更定祀典,就是改革礼乐祭祀制度。改到孔子祀典时,准备在祭祀时较大幅度地降低孔老夫子的规格,旨在以君权打压师权。徐阶不干了,他侃侃而谈,痛驳一位秉承皇帝旨意、从而势焰正盛的当朝大佬。双方激烈论战,逼得大佬口不择言地冒出一句不伦不类的话来:“你竟敢背叛我!”徐阶一本正经地回答:“只有归附才谈得上背叛,我并没有归附您呀,背叛从何谈起?”说完,作个揖便扬长而去。据说,嘉靖皇帝为此气得破口大骂,曰:“此人这般巧言善辩,翰林院难道可以用这样的人吗?”令人立即把徐阶的名字镌刻在柱子上,谓:“徐阶小人,永不使用。”(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第15,引《国史唯疑》)

当时,据说徐阶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诸多重臣极力相救,最后,被贬到福建的延平府做推官,掌管刑狱。延平府,就是后来出了郑成功的那块地方。

徐阶又一次因祸得福。在地方官任上,此人干得相当漂亮,三年刚满,便被提拔为黄州府同知,相当于地级市第二把手,还没到任,又被提到省里,任浙江按察佥事,相当于主管司法省长的助理,负责学校教育这一块的监察司法。三年后,又被晋升为江西按察副使,成为助理一省司法的副省长。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评论道:徐阶“以文翰起家而志在经世”。意思是:徐阶文人出身,志向却是治理国家。

经此磨炼,徐阶变得圆熟老练,加上年深日久,嘉靖皇帝可能也早忘了当年那一档子不愉快。从此,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多种史料上都有夏言极看重徐阶,从而多方提携的记载。徐阶一路顺风顺水时,正值夏言当国。由此判断,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徐阶出任国子监祭酒。不久,嘉靖二十二年,徐阶四十三岁时,成为礼部侍郎——副部长,旋即迁为吏部侍郎,并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实际行使着尚书的权力。原因是,连续几任尚书都年事已高且看重此人。此外,他还一度教习庶吉士,并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大约就是这个缘故,他认识了并极其看重张居正,致使张居正对徐阶终身执弟子礼,恭而敬之地以师礼尊事之。

夏言被杀时,徐阶是部级副长官,朝中这个级别的官员有一大帮,尚属人微言轻,我们找不到徐阶在挽救夏言上出过什么大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