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阿富汗的诞生(第6/7页)

艾哈迈德保留了一支主力军,他深知只有将最后的预备队在最后时刻投入战斗才能取得胜利。艾哈迈德召集一切可以作战的人员,给右翼派去1万骑兵,指示负责右翼的瓦利汗以密集队形发起冲击,同时命令其他部队向两翼发起进攻。下午两点,马拉塔人筋疲力尽,加之空着肚子,终于被阿富汗人扭转了战局。在火炮的打击下,马拉塔人陷入绝境。史家记载道:“顷刻之间,马拉塔全军好像着了魔似的,都转过身去,飞快地从那个堆满了尸体的战场上逃跑。”巴奥殊死拼搏,相继有三匹坐骑被打死,仍像狮子一样战斗到底,最终阵亡。阿富汗人在月光下追击残敌,马拉塔人的小马很快被阿富汗人的土库曼快马追上,付出了成千上万生命的代价。第二天,马拉塔人筑有战壕的营地被攻破,男子均被斩首,妇女和儿童均被卖为奴隶。有目击者说,马拉塔人的尸体被垒成32堆,每堆约100人、500人、700人直到1000人不等;在三四个地方,每堆达到1500人。还有人说,马拉塔人出征的军队和非战斗人员加起来高达35万人,罹难者高达28万,还有无数人死于逃跑途中的追杀。巴拉吉二世不久即忧伤而死,马拉塔人联盟的霸权从此衰落。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阿富汗人虽大获全胜,却也因损失较大而没能在印度站住脚。战后不久,艾哈迈德迫使莫卧儿帝国再度割让土地,又掳掠了大量财富,再一次扶植了一位傀儡皇帝,然后班师返回坎大哈。在后世看来,此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事实上摧毁了印度面对英国入侵时惟一一支可能进行有组织抵抗的力量,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随后一百年内逐步控制了印度。正如马克思的一段话:“大莫卧儿人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近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虽然彻底摧垮了马拉塔人,北印度的战事并未就此平息,旁遮普境内锡克人的游击战术让阿富汗人不胜其扰。众所周知,按照教法要求,人人留长发、蓄胡须、带钢镯、配短剑、穿短裤的锡克人是天生的强悍战士。杜兰尼王朝经济落后,依赖农牧业。对外贸易中,阿富汗虽有布匹、靛蓝、宝石、天青石等商品输出,但毕竟不堪支撑常年征战,直接影响了艾哈迈德的对外战争。由于国家贫困落后,阿富汗军队缺乏坚实的经济力量做后盾。1762年之前,在两军对垒的堂堂之阵中,阿富汗军队几乎每战必胜。阿富汗军队一鼓作气击溃对手,军需与损失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补充,为进一步的战争做好准备。但面对擅长游击战争的锡克人,阿富汗军队却好像钻进了一张冲不破的大网,左冲右撞无法脱身。前来围剿的阿富汗大军一出现,锡克人便钻进深山,伺机进攻;阿富汗军队东奔西跑,试图找锡克人决战,锡克人却又在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阿富汗军队久战无功,人困马乏,供应告急,只得掉头回国。1762年、1764年、1766年和1769年,艾哈迈德先后四次进军旁遮普,试图镇压锡克人,都没能完全成功;他大骂锡克人就像苍蝇一样令人讨厌,却还是一筹莫展。

艾哈迈德试图用屠杀让锡克人屈服。1762年2月5日的旁遮普大屠杀,一天之内1万锡克人被杀,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甚至几乎被全毁。而锡克人等艾哈迈德撤走,马上重新攻占拉合尔,以拆毁和亵渎清真寺的方式来加以报复。阿富汗军队在同锡克人的战争中只能有所失而不能有所得,贫穷的国家也不允许它的军队纠缠于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加之北方的布哈拉汗国虎视眈眈,艾哈迈德最终只能选择妥协。他无可奈何地做出决定,保留对白沙瓦的控制权,承认锡克人的首领为当地总督,阿富汗在拉合尔的官员反倒成了锡克人总督的仆人。随后锡克人就占领了拉合尔,将阿富汗人逐出了旁遮普。从这时起,旁遮普不再属于阿富汗领土的一部分,也不再是阿富汗进攻德里的前进基地。

1770年,艾哈迈德率军北伐布哈拉汗国,布哈拉汗国献出传国之宝“克尔卡-伊-穆巴拉克”(传说中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斗篷)求和。于是,艾哈迈德在城下和布哈拉汗国达成和议,正式确定以阿姆河为两国国界。又一次征服波斯的马什哈德时,艾哈迈德的鼻子上长出肿瘤,不得不回师。以后的几年里,艾哈迈德的鼻子渐渐烂掉,只得镶了一个金鼻架。1773年,宣布正式迁都喀布尔后,伟大的阿富汗民族的国父,九次入侵印度半岛的旁遮普,大肆掳掠德里,奠定了阿富汗现代国家基础的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死去了。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觉醒的阿富汗民族和一个曾经辉煌的王国。

杜兰尼王朝在全盛时期,疆域东起印度半岛的旁遮普、西至里海、南临阿拉伯海、北包巴尔赫,成为18世纪世界上仅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第二大伊斯兰强国,与印度的莫卧儿帝国相抗衡多年。对外征战时,艾哈迈德显露出强硬的本色,周边名城屡遭洗劫,各地人民都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反抗不断。艾哈迈德通过支尔格大会统治阿富汗,除了少数对外事务需要统一之外,他并不过于干涉阿富汗各部族的内部事务。由于他在波斯和莫卧儿宫廷中获得了大量财富,所以对各部族也没有横加勒索,反而常用慷慨的赏赐维系他们的忠心。

少有的几次例外,比如1749年初,从印度胜利归来的艾哈迈德差点遇刺,只是行刺前几分钟阴谋败露而凶手未能得逞。为以儆效尤,艾哈迈德处死了几个策划阴谋的部族首领,并从每个参与阴谋的部族中挑选10人处以死刑。一般艾哈迈德对叛乱处理比较宽容,因为他顾忌血亲复仇在阿富汗的影响,每杀死一个人等于播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愿对人处以死刑。

在艾哈迈德的统治下,阿富汗本土基本保持着和平,经济与文化也有所进步。阿富汗人将艾哈迈德视为民族英雄,阿富汗国父,尊称他为“Baba”,意即“父亲”。有如艾哈迈德本人的墓志铭所镌刻的那样:“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是一位杰出的国王。他劝善惩恶,赏罚分明,以至狮子和牝鹿都能平安无事地相处在一起。他的敌人们的耳朵不断被他征服的声音震聋了。”

隐患也正从其中出现。没有紧密政治和经济联系的阿富汗,只有靠不断对外战争的胜利才能存在和发展。打了胜仗,征服更多地方,掠回大量财富,就可以招募更多军队,因而战斗力更强。如此往复循环,阿富汗国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旦军事失利,这个国家就要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