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第4/4页)

书院教官讲过课以后,助教还会再讲,并非每天都是新课。

听懂了当温习,没听懂当补课,都这样来的。

这里结束,培训班就走完了第一轮。

第七天,是开小会。

连叶存山从外头带回来的八个寒门学子也在场,他们这几天干的杂务多。

有帮忙誊抄整理,有帮忙分类,打扫过卫生,也处理过一些学生之间的小摩擦,满场跑,可以听听他们对场内的意见。

这种会议,他们从前没人开过,一个个都拘谨得很,要人引导着,才会一句一句的往外蹦跶。

可以说饭菜的分量跟味道,可以说上工时长太久,也能说场内纪律不够好,还能说天热起来,太阳底下晒着上课不合适。

今天最重要的问题也是这个。

谢老板再阔气,他也是个商人,没办法买更大的庄园。

搭建棚子的计划已经启动在做,因为占地面积大,为了安全性,还有以后庄园要还给谢家,不能大面积搞破坏的原因,暂时还在准备阶段。

比起太阳,先要考虑的下雨问题。

云程甚至想把公开课也分班,可以排班讲课。

因为到了后面,这些内容注定会重复,没有能讲几个月的理论,重点在输出。

只是多数都是外地书生的情况下,分班也会拥挤,都想早点上完早点走。

杜知秋问云程:“你教案的教学方案严谨吗?一定要按着这个顺序来?”

云程懂他的意思,可以分两拨教。

比如一边教虐渣,一边教升级流。

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先学哪个,分流以后,也等同于小班教学,还能听得更清楚一些。

这个排班,讲师工作量会加大。

云程让人做个签到表,考勤表也弄一个。

到时可以根据打卡次数算,同一节课,打卡两三次的人多,就安排实习讲师去复讲,给主讲师轮休。

更多细节,就在后续培训过程中再做调整。

金掌柜还说,“这个模式试出来,不多搞两届培训都觉得可惜。”

多搞两届培训,他又会心疼银子。

云程说:“不用可惜,这绕来绕去,不就跟书院上课一样了吗?”

只是他们最初讲师人数不够,无法完成分班。

场地上,至今没解决大问题,才临时调整,要自己人辛苦些。

这件事先记下,后面还有其他讨论。

比如说叶存山带人回来帮忙以后,有人知道他们这里缺人,频繁上来询问招不招帮工,不要钱,只管饭都愿意来。

还有公开课没人批改作业,他们都来白嫖审稿人,把人折磨得苦不堪言。

看云程比较讨厌在培训期间,有人私下搞营生挣钱,也需要问问他,有人帮忙做笔记,会收银子,这个要不要管。

最后收尾的问题是,教案售罄后,果然有两家书斋不老实,趁机浑水摸鱼高价卖。

杜知秋一下紧张起来了,“有我家吗?”

金掌柜笑笑,“没有,你家书斋大,看不上这点小钱。”

杜知秋放松下来,“那就好。”

府城杜家书斋的管事少爷,行事比较随性。

他觉得不值的,他就要压价。

看得见价值的,他会愿意合作。

现在两家关系尴尬,甚至有点崩,但在对方愿意好好合作时,几乎没出现过问题。

只有对方不满,不喜,为了市场偏要合作的时候,才会出幺蛾子。

不管他对云程的看法是什么,对云程部分作品的评价怎样,只要认可云程的写作能力,都不会在这时给人添堵。

其他事情没有,云程要他们把问题整理出来,答疑也贴上去,明天给他看看,第一册的答疑手册等他审稿以后,也按照班级分版本。

一班的最初的,二班是升级的,往上还能再更新版本。

一班问题就那些,会殊途同归到几大类。

云程预计就三到五册。考虑到没有网络传播,下一次授课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会把分支的问题一起解答。

以后再要更新升级,就得是他对文章有了新的理解,才去干的事。

跟预期一样,第一期小班开课后,云程就忙碌起来,因为每天都有交功课的人。

批改不能只评分,需要一定引导,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可以,改进方向在哪里。

不会急着给他们布置功课,没有一定人数,二班不开。

也不会看在人家重写了很多次,就动了恻隐之心,放他及格。

还好都是些能抗住科举压力的书生,高压之下,只有其他书斋走后门进来的人临阵退缩,空出了座位,能往里填新人。

到月中时,叶存山休沐,云程跟元墨轮班,换元墨去上课。

家里还没商量好怎么渡过这一天的假期,信件就接二连三的上门。

京都有来信,静河村有回信。

还有从槐城寄来的信与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