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3/4页)

很快老太爷要的肉串烤好,顾茵又给自己烤了一大把。

文老太爷一开始嫌弃烟尘大,并不肯靠近,后头撸完了十个串,他不嫌弃味道大了,又点了别的几个串,走近看着顾茵烤。后头看到徐厨子他们馋的口水都快滴出来了,老太爷就让他们另外支棱个炭盆,自己动手。

最后连文大老爷并大太太、文琅几个都闻到味道了,开始还当是家里走了水,后头知道是老太爷在让人鼓捣吃食,他们就没管。

但是这味道实在太勾人,文大老爷吃过顾茵做的油泼面,知道她手艺好,后头到了用点心的时辰,他实在吃不下那清淡的糕点,按捺不住寻了过去。

大厨房的院子里,文老太爷已经脱了外褂,摘了皮帽子,只穿着一个直身锦袍、袖子卷到手腕处自己开始动手了。

顾茵十几个串串下肚已经吃饱了,就在旁边指点老太爷。

文大老爷揉着眼睛,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是自己素来持重端严的老父亲。

文老太爷看到他却很高兴,一只手翻转着一把串串,一只手朝他挥道:“老大来的正好,快来尝尝我烤的串!”

文大老爷咽着口水上前,被塞了一把串串。

谁能在空腹的时候抵抗烤串呢?

文大老爷也不行!

他撸完手里的,指着旁边的辣椒面道:“父亲给我多加辣!”

文老太爷又给他烤了一波重辣的,吃得文大老爷嘴都肿了还在夸好吃!

黄昏时分,文家的烧烤摊收摊了。

顾茵和徐厨子一开始只串了不到百个烤串,最后老太爷烤的尽性,让徐厨子临时赶工再串,也得亏徐厨子手脚快,将将赶上老太爷烤串的速度。

大伙儿都吃不下,好在府里人多,就分着送到大房和二房几个主子手里。

文老太爷还是没让顾茵留下做夕食,说这天黑得早,她小丫头回家不安全。

顾茵和老太爷道了谢,又听他道:“这个烤串加辣椒和孜然虽然新鲜,但是《诗经》中就有写到过‘有兔斯首,燔之炙之’。《齐民要术》中更有《炙法篇》,记载了二十余种食材的炙法。京城中更有炙鹿肉、炙羊肉……所以……”

“所以这也不算书上没有的对不对?”

文老太爷打着饱嗝点点头。

顾茵笑眯眯地道:“那我明天再接着想。”

文老太爷又是一笑,让人把烤好的肉串分出一些装进食盒,让顾茵带回去。

等到老太爷走了,徐厨子忍不住出声道:“小师傅怎么还笑,照着老太爷这说法,天下间的食物无外乎煎炒烹炸煮炖焖,腌卤酱拌生烤蒸……那二十八种。哪儿有什么书上没有、他老人家又不知道的?您也忒好性儿,老太爷分明是……”

分明是故意为难人嘛!

真不是顾茵忒好性儿,而是她看出来了,老太爷不是在为难她,就是和她一起找事儿干!

顾茵上辈子的时候就招待过老太爷这样的退休干部。

他们一辈子操劳,猛地退下来就各种不舒服,像老太爷这样只是没胃口、找事干的还是症状轻的,严重的还有得抑郁症的。

老太爷也就是看着凶,其实心宽得很,先是不计较戏台子的事,也没发落偷肉吃的徐厨子和在他面前说浑话的二管家。俨然是个好老板!

像今天这样,她陪着老太爷“玩”了一天,哄了他老人家高兴,自己一边拿下一天工资,还跟着公费吃喝了,这明明是两全其美的事!

但这话不好明说,所以顾茵只笑道:“真没事儿,老太爷也没为难我呀,我明儿再想别的就是了。”

后头等到顾茵离开了文家,在顾茵面前出了好几次丑、气儿十分不顺的二管家摸到了大厨房。

两人都是府里的老人,又因为一个管着家里的大小事务,一个管着大厨房,都算是手里有实权的,所以日常也算是能说上话。

二管家先是夸今天的烤串味道好,徐厨子手艺见长,又冷不丁地凉凉地道:“徐师傅不知道,这小厨娘虽来了两天,但是本事大着呢,老太爷都被她哄得团团转,这往后啊……”往后厨房里可要没你的地儿了!

徐厨子心道你这不是说屁话吗?小师傅被老太爷支使得团团转,老太爷还非要监工盯梢,可不是跟着她一直转?

看到徐厨子不吭声,二管家又凑上去压低声音道:“徐师傅知道那小厨娘月钱多少吗?”

徐厨子摇摇头。

“十两!十两啊!她一个月就抵你两个月工钱!”

“太过分了!”

徐厨子从小板凳上豁然站起,二管家见他这反应喜笑颜开,“可不是嘛,我也觉得过分。你看你在府上都做了多少年了,一个人能抵三个人用,一个月才得五两。她一个黄毛丫头,她凭啥……”

徐厨子义愤填膺:“小师傅这手艺、这聪明劲儿,便是去大酒楼做大师傅,挣那二十两,三十两也使得,怎么只给十两!老太爷和老爷一起欺负人!”

二管家:……

这徐厨子像是得了大病!

…………

顾茵提着食盒回到缁衣巷的时候脚步格外轻快。

迎面遇上从巷子里出来的王氏,顾茵笑着上前:“娘这是担心坏了吧?我今天很顺利,还带了好多肉串回来,咱们晚上不用准备夕食了。”

她说完话,王氏才像是刚看到她了,说:“哎呀,你咋回来这么早!”

顾茵奇怪道:“您不是出来接我的,那这是……”

王氏道:“我出去买点馒头啥的,分给家里干活的人吃!”

说着她也笑起来,眼睛都笑得看不见了,压低声音道:“咱家盘炕呢!”

他们住的小院子里并没有炕,而是简易的竹床,平时还好,入冬后就冷的不行。

之前王氏就去问过,但是入冬后这行的人活儿多,要价也高。到了腊月那更不得了,价钱翻了好几番。

王氏心痛银钱,并不舍得,只在每人的床上多铺几条床褥。

不等顾茵发问,王氏就把她拉到一边解释起了来龙去脉。

原来晨间关捕头来了家里,让王氏去一趟县衙。

王氏吓得腿肚子发抖,差点直接给他跪下,直呼冤枉,说自己是良民!

关捕头让徒弟把她扶起来,解释道:“你误会了,是知县大人听说你收养了码头上的小孩,要嘉奖你。另外你们婆媳在镇子上定居了,得补缴人头税。”

说到后半句,关捕头也有些不好意思,他自诩有些本事,把寒山镇治理成这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但是朝廷的税收却是不容他插手的,所以即便是知道王氏孤儿寡母的不容易,还得同她征税。

王氏一听是这个,呼出一口长气,腿也不软了,揣上银钱和关捕头去了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