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女孩与佛教女孩的相逢(第6/10页)

“这个男人跟狗都一肚子鬼,打完了,又玩起来,好像演戏,”古阿霞往工作间回去的路上这样想,“这样也好,床头吵,床尾和,不会僵在某种死情绪中太久。”她也认为他们到树林是好的,那里春意盎然充满味道,能缓和情绪与气氛。而她得回去面对一群搭着宽大僧袍的陌生人,和多到能编成百科全书的佛门礼仪,要是不用善后,要不是要募款,真想跑掉。

即使古阿霞轻巧地打开工作房的门,在场善后的人仍回头来看。直到慈明师父走来,递了扫帚给古阿霞干活,一切又恢复常态。古阿霞从角落扫起,背对大家,她感到背部像香炉一样插满大家怒意的香柱。她扫了墙角一圈,四台针车的“嘁喳”声再度响起,也不时传来聊天笑语。黑狗用不解的眼神看古阿霞,她连这也想躲,可是翻过身又得面对一群人。

她忙完扫地,把手套捆成一打,大部分时候是面对地板。到了下午四点,僧侣聚在大殿做晚课,梵呗声传来,古阿霞想到平常听到僧侣礼赞之声是路过丧事超度场合,得加快脚步走过。这让古阿霞显得难熬,又走不了,只好放慢做事速度,甚至把打包过的成捆手套打开,重新扎紧。

晚课结束,慈明师父带古阿霞去摘菜,准备晚餐。古阿霞离开工作间时,还没搞清楚那有多少人,却乐得面对大自然。那是她看过最奇特的菜园,完全符合邦查人的概念。摘了厨房后头那一小块菜园,她们接着走入杂草丛遇见野菜,上天有好生之德,呼唤它们,滋养它们。季节永远是对的,时间永远是好的,只要有好心情、好眼力,永远能与野菜巧遇。她们专攻紫背草就好。这也是五节芒心笋最得宜的季节,但是古阿霞永远不会吃喜娜布洛(Hinapeloh)的坚毅与勇敢,用此怀念那爱护她与拯救她的祖母。祖母以此为名字。

晚餐上桌,只能用“粗茶淡饭”形容素食,菜色暗淡,找不到油花,想吃饱只能多盛几碗饭。帕吉鲁想起身去脚踏车那边拿罐花生油掺,可是大家吃得那么稳定,那么禅定,每一口嚼得非得检查饭里有没有小石砾般仔细,他要是发出一点碰撞声会成为焦点,吃完了也不敢离桌。

佛教徒视饮食是常规修行,古阿霞尚能配合,但是葱蒜不能入味,害舌头有点淡涩。她吃完了也不敢离席,入境随俗最好的方法是按兵不动,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再照做。她学着对桌的慈明师父,用水壶在碗内注入清水,用剩下的一片紫背草菜梗,刷洗油渍与残肴,捧碗喝下。

帕吉鲁看到古阿霞的“洗碗”方式,他神经带汗,也找不到叶梗了。老早扒完饭后却等不到水果上桌的漫长时间,他埋怨佛寺有钱盖大,却寒酸吃饭,到底是选错日子来吃饭,还是装穷。他越是想不懂,越花时间抱怨,碗里的饭粒变得又硬又黏,他干脆用牙齿抠,跟碗底的残渣硬干了。

僧侣视而不见,依序离席去洗碗了。古阿霞不断给帕吉鲁拐子,暗示吃相难看,别太超过。帕吉鲁被惹烦了,把碗推给古阿霞去洗,走到寺门口的脚踏车找出袋子底的猪肉干,撕咬肉纤维会让两颊酸痛,也对佛不敬,管他的,不吃又对胃不敬,就让自己早点下地狱吧!他想。

在餐厅的洗碗槽,古阿霞以菜瓜布洗碗时,向身旁的慈明师父道歉:“我的朋友比较古怪,很多时候,我也搞不懂他在想什么。”

慈明师父微笑以对,说:“我没听过你的朋友说话。”

“不认识的人他不说话,有时也不肯跟我说话,看起来像是哑巴,”古阿霞据实以告,“这是难语症,会影响行为。”

“我能感受到,他很信任你。”

“要是这样就好了,他不说话时,还真要猜他在想什么。”

“我没见过菩萨讲话,也没让我一天不相信他。”

“谢谢。”

“走吧!我带你去‘跑香’,要不要带你的朋友一起去?”

“那是什么?”

“跑香是散步,饭后百步走,有助消化。”

天黑了,她们提手电筒穿过餐厅后头的树林,沿着小径散步。四周传来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幽冥喧哗,那是低海拔的鸟叫声,古阿霞有点却步。慈明师父发挥了鸟类导览员的功力,为鸟声找出主人:猫头鹰的啼声低沉,俗称“蚊母鸟”的夜鹰可以啾啾啾叫一整夜,灰林鸽呜呜沉吟,黑冠麻鹭发出呕呜,受惊吓时的夜鹭在飞行时才发出声。森林鸟声乍听之下是临时凑团的杂牌军交响乐。

她们走出了杂林,来到一块和水田衔接的沼泽芦苇,传来被勒脖子般发出“苦呀!苦呀!”的高亢鸟鸣。

“我知道这是白面仔③。传说它是被虐待的媳妇变成的,它的叫声是在申冤。”古阿霞说。

“有好几年,我的想法也是这样,它们是鬼在申冤,是饿鬼嘶吼。对了,要是这样,基督教怎么称呼它们的样子?”慈明法师走向田埂,迎来了一片月光无垠的水田。

“如果是鬼,叫作撒旦,发出的是──撒旦诱惑人的声音。不过那些鸟有翅膀,比较像‘堕落天使’,也就是天使受到撒旦的迷惑,堕落了。”

“‘堕落天使’,哎呀!让我想到在凡间修炼的‘白衣大士’,也就是你在大殿看到的中间那尊神像:观世音菩萨。”慈明师父大幅度摆动双手,这是跑香的技巧,又说,“直到有一天,我才想到,事情不是这样的,它们不是申冤,不是在饿鬼嘶吼,它们是在布施。”

“布施?”

“也就是奉献。”

“我懂了。”

“它们是在我害怕不安的时候,用鸣叫帮助我,消除我的恐惧。这也是一种布施,叫‘无畏施’,对了,你可以等我一下吗?我每次经过这,都会谢谢这些小鸟师父们。”

慈明师父选了田埂交错处,跪地上,倾身将额头触着大地,翻莲花掌,然后再覆掌,起身,合十,这种佛仪融合文人式的礼敬。如此顶礼膜拜三回。古阿霞有些惊讶,她很少在外人面前跪谢地喊“感谢主,阿们”,或用闽南语喊“心所愿”。她认为跟神沟通来自于心灵,不必太多的言语。不过她喜欢慈明师父修长的手指,翻莲花掌,开得好灵顺,让她也忍不住地舒活双掌。

她们继续走,得注意步伐,慢慢减少谈话,免得把松软的田埂踩垮了,跌入田泥中。古阿霞觉得这不只是散步,至少,她做不到慈明师父那样大幅度摆动双手。最后,她们来到水圳,也是这趟散步的目的。这个被外人称作“农场”的佛寺开辟了数甲稻田,自给自足。慈明师父打开水闸,将源自偶屈山的甘泉分享给大地,湿润了秧苗。月光皎洁,交错的田埂把田畴切割成一块块镜面,天地合成一线。她刚刚太专注行走了,这下有喘息机会赏景,况且跟着大她三岁的比丘尼谈论各自宗教,这是美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