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威望(第4/4页)

再者,他又特别会来事,世俗礼仪也不差,又愿意结交他们,又特别会说话,又真诚。

这一切,顺理成章,所以去了不仅熟了,还认了好几个好兄弟,并且打消了因为自己不投军的不满,还借到了弓箭等物,让他回村里防守山中之事。

相约了下一次一起喝酒,李延亭这才带着东西和大狗子一并回家了。

人走后,军师走出来,对武官之首五品郎将道:“此人,是个人物。虽说是孝字在前,然而,他若没有私心,我不信。”

这样的县里,五品武官已是最高值守了。

“观他行事,十分有章法,不管他有多少私心,只要不给咱们添乱,犯不着管。况且山中山寨多有流民,若不剿清,以后壮大了,还是咱们的过失,上面追究起来,又是咱们的错,那些人做事不行,推起锅来,可是一推一个准的砸到我们头上。”郎将道:“且先随他行事,以后再观,若能清除周边,也免了咱们的事,功又是咱们领,挺好。若真有私心,以后……”

他笑了一下,军师哪能听不明白,意思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呢。

现在外面有人做这件事,还省了他们的事情。军师笑了笑,道:“所言极是!”

但凡到了这位置的,哪一个不懂得点趋利避害之道。便是武将,也是要有一点会看风向的本事的。

尤其是在这个很容易站错风口的时候,若是不懂,最后死得快。

便是结交人,也得看本事和利害关系的,是的,成年人的残酷就在这里,而要上升的残酷更在这里。

所以两方其实都算是一拍即合,这是把对方当成是预备了。

李延亭对府兵如是,而府兵对他也如是,万一有事,可以寻来当炮灰,或是用一用挺好。也更因此,算计清了,也就坦然了,默认了。对于他不肯接受招揽来投之事,也就不在意了。

反正结果就是这么个结果。

当然了,底层武官,是无所谓的,真诚的就是为了义气和能力而结交。

李延亭便正式的成了挂了衙门下行走办事的衙头,手底下倒也管着一班的衙役草头兵这种。相当于现代的城管,以及管治安的民警,当然了,也抓贼小偷之类的,所以也涉及到一点武力警备的职能,古代是综合性的,甚至有时候还要担任点破案的能力,甚至包括仵作,辩师这一种……所以职责范围很大,也很包容,什么都能插手管一点。

这样子,也算是有一部分的自由,尤其是点了卯以后也就行了,没必要时时的呆在衙门里。这一点的自由特别好。

而且县太爷算是默认了他清理城外盗贼流民的事情。

毕竟这个的确不能容再扩大下去,若是出了乱子,他还得背锅,所以算是默认李延亭主导这一切。真的立了功,他也是有嘉奖的。当然了,也存了心,万一真有事儿,也有现成的人去背锅,推李延亭出去就行。

这一点,李延亭当然知道。

然而,机会与风险就是并存的。

这一点,李延亭心里很清楚。

这世上,若只要机会,不要风险的事,哪那么容易,这就是矛与盾的关系。

李延亭并不会对别人抱有幻想,因为人就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更知道自己承担着什么样的风险,他只是会坚定的将事情主导向有利的方向去。为此,他有很深的觉悟,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去做事,然后扭转不利局面,才是他接下来走路的同时,需要看清的方向。站在风口,就一定要有腾空而起平步青云的机遇,也要有腾空不成,反被风乱跑而狼狈掉下来的危险。

若只要机遇,不要风险,没有这样的觉悟,又怎么能努力的往上走?!

尤其是在这乱世之中,要投靠谁就一定要看清楚,与其将命运附着在旁人身上,还不如一开始先不选择。而附着军中也是有风险的,假如以后这些人投靠错了方向,他自己也就把全村给拉进去了。

越往上走,便是真的容不得出错,风越大的地方,越要仔细谨慎才是。

李延亭与大狗子回了村,每天还是去城里点卯,安排诸事,同时各村的青壮队伍也组建起来了。

开始按着计划的清理山上,先是浅山,再是深山,清理野兽,驱赶流民在山中落寨,事情也不少。

每一天都能有无数的野兽被打下来,因为有战利品,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受伤,因为猎狩中的意外,以及与流民的冲突,受伤是难免的。村民们也都做好了可能会有牺牲的觉悟。

也更因此,各村都商议好了一些章程,主要是关于战利品的分配,以及抚恤的标准。

基本上战利品都是用来购粮,医药费,兵器的耗费,以及伤亡家眷的抚恤银子等等的标准。

现在因为流民还不多,也因此,这些都足以自给自足,但以后必定是巨大的耗费,还是需要增添钱银进去的。

也因此,里正也愁,各村的族老都有点发愁,光靠自给自足,自担风险,真的太难了,靠赞助也更难。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所以这才能看出县中衙门的安排,就是放任之意,不仅能节省银子,领功劳,万一真的出事了,他还能后发制制人……为什么说乱世伤民呢,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他们村这样,旁的村,也都开始组建这样的形式,至于能挡多久,谁知道呢?!取决于的并不是他们,而是来的流民到底有多少……

而李延寿与各村也都开始准备春耕,虽然并不知道能不能保到秋天收获,但不确定,却并不能因此而废驰春耕吧?!

始皇这边也是头痛不已,因为折子乍然多了起来,催要粮的,要军费的,报战事的,扶苏不在,始皇和李斯二人,全廷上下的人都忙的不得了,因为涉及战事的细节太多了。而且不能拖延,光及时处理,就天天上朝,开小会等一大堆的事情。

就在始皇头疼的时候,有大臣在宫门那里就开始喊了,透着亢奋,“……大捷,陛下,大捷!后军和亲王歼灭匈奴偷入关者二百余众!斩获马匹,弯刀无数,生擒二人!”

始皇一听,已是大喜,站了起来,抚掌道:“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