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陈阿娇(第3/5页)

王太后有的话根本没有明说,总之,先立一个太子当备胎,等到了那个时候,多做多错,总能够找到合适的理由的。甚至,就在这皇宫里头,难道刘彻这个皇帝,对一个黄口小儿都没什么办法吗?

而刘彻心里头却知道,事情根本没有王太后所想的这般简单,皇后这些年在民间的名声可以说是越来越高,尤其,随着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传播,在士大夫这个阶层,舒云的名声几乎已经被推到了一个被神化的地步。

想想看吧,东汉时候,改良了造纸术的蔡伦是个宦官,是个被几乎所有的臣子“另眼相看”,在划分奸佞之人的时候,永远会被预留一个名额的宦官,而且这位还不是那等比较清廉忠诚的宦官,做过不少不法之事,但是就因为他改良了造纸术,一直青史留名不说,还能够在当时一直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名望,还以宦官之身被封了侯,并没有引起朝堂上的任何质疑,由此可见,纸张的出现根本就是一件大杀器。而调版印刷术对于文字学问的传播同样有着不亚于纸张的功效,两者叠加,在某些学派那里,舒云的名声已经直追自家学派的祖师爷了!

而在底层百姓那里,因为豆制品,豆油的出现,还有面食的发展,舒云在底层百姓那里,也具备着很高的声望。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作为皇后,哪怕出了半点问题,回头窦陈两家那里要是提出了什么疑点,那么,刘彻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皇帝并不是真的至高无上,皇权也并不是真的那么高不可攀,大汉开国也就七十来年的时间,开国那会儿的事情还是有人记得的,当年贾谊来了一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此一来,若是做皇帝的有了什么罪过,是不是也要来个汉失其鹿呢?

刘彻压根不敢冒这样的风险,只是,换个角度想,就像是当年文帝与民生息,至今民间依旧怀念文帝一样,而若是舒云一直是皇后,那么,民间百姓自然也会继续感念汉室的恩德。这般一来,刘彻勉强算是说服了自己,他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立太子吧!”

立太子这种事情,虽说肯定多半是皇帝做主,但是呢,对外也是要做个面子的。就像是文帝当初来了个三让一样,如今呢,大家也都效仿这一位,很多时候,要有个谦让的姿态出来。

刘彻因此先是对外放了话出去,然后自然就有一帮人体察圣意,上书请立太子,刘彻意思意思地推回去了,第二次呢,刘彻的语气就显得有些欲拒还迎起来,等到了第三次,刘彻就表示既然你们大家都这么想,那么,就立皇长子为太子吧!

实际上,刘彻曾经有些阴暗地想过,要是他绕过皇长子,改立次子刘循做太子,椒房殿那里会是个什么反应,不过真要是那样的话,只怕朝堂上就要掀锅了,又不是长子有什么缺陷,所以立次子,你这样根本就是不讲规矩啊!因此,刘彻有些遗憾地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老老实实立了刘衍为太子,然后呢,给刘衍配齐了太子宫中的各种属官,当然,也预留了一些名额给了舒云这个皇后,这些以后就是太子的班底了。

舒云对于太子宫中的属官什么的,一时间也很难安排,怎么说呢,刘彻这一朝的许多名臣,要么就是已经崭露头角了,要么呢,就是还是个孩子,这些人里头,大多数出身在这个时代,都不能算是高,可以说,几乎就没有现在那些公卿列侯之家出来的,一般都是出身底层,来路更是五花八门,现在让舒云将这些人找出来,但是没有相应的际遇,他们真的还能如同历史上那样,有着相当的能力吗?

另外,舒云对于什么名臣这种事情,其实是嗤之以鼻的。很多时候,并非因人成事,而是时代造就了英雄。刘彻那一朝,之所以有那些所谓的名臣,实际上是有着相应的历史原因的,若是换了一个环境,他们未必能发挥出相应的实力来。

舒云更想要做的是,如同后世科举一般,挑选出合格的官吏,形成一个如同后世一般,专业的官僚阶层出来。而不是像是现在一样,大海捞针一样让那些能臣脱颖而出。

因此,舒云干脆没挑什么太子属官,反而是叫家里头挑选了人出来给刘衍做伴读,然后呢,将自己编撰的教材放到了刘衍必学的科目里头,然后挑了一些在这些上头具备一定素质的官员,问刘彻讨了几个博士的编制,让他们教导刘衍还有那些伴读。

至于更多的,舒云便没有插手了。老刘家教导儿子还是有一套的,太子也不是养在深宫妇人之手的样子,他可以出宫,可以在上林苑实验自己的执政思路,许多事情都可以做。汉朝教导太子,可不像是后世,给太子划了一个圈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实际上,汉朝的太子,除了不能谋反,或者是干一些通常意义上比较犯忌讳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那就是随你怎么折腾了!

刘彻立了太子,似乎朝堂上也因此清静了不少,田蚡在家闭门思过,为了防止让刘彻想起他的那些混账事情来,田蚡连上书都不敢了,老老实实呆在戚里,几乎没了多余的消息。

田蚡这个原本过于跋扈的国舅不吭声了,刘彻趁机清理了一下朝堂,那些被田蚡举荐上来,却没有什么实际才能的,直接被刘彻找了由头罢黜了,至于换成什么人。呵呵,刘彻自个也是个最远也就跑到过河东自家姐姐那里的,能知道民间有什么贤才,还是靠着提拔以前那些臣子,另外就是朝中一些老臣乃至列侯什么的举荐了。

举荐这种事情,其实是有风险的,倒不是政治风险,而是道德风险,因为对方万一做了什么不合适的事情,举荐的人虽说不至于同罪,却要担上一个识人不明的名头,之后呢,想要举荐自家的子侄,那可就有些困难了!

不管怎么说,朝堂上清理过一番之后,风气为之一清,刘彻呢也舒心了不少。

当然,刘彻这边压根没来得及舒心多长时间,恶心他的事情就来了。

匈奴人那边喊着要报复汉朝撕毁了和亲协议,然后,原本就处在漠南的几个部族直接就开始袭扰长城一代。尤其如今刚刚过了秋收,百姓已经将粮食交过租税之后,收入了自家的粮仓,准备猫冬了。北地苦寒,冬天的时候风雪很大,没有足够的粮食和柴火,是无法度过这样的寒冬的。

而匈奴人呢,南下侵扰最喜欢的就是选择秋冬季节,最好是下第一场雪之前,这个时候,不光是百姓家里粮仓比较满,便是那些郡县的府库也是满满当当的,抢上一次,自家部族过冬就不用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