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陈阿娇(第3/5页)

也就是之前右贤王在的时候,一直跟汉朝死磕,但是后来军臣发动政变,直接干掉了自个这个兄弟,仅仅留下了伊稚斜这个侄子,然后又削去了伊稚斜这个侄子的许多势力,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这位军臣单于几乎是亲汉派了!毕竟,匈奴人也不是什么悍不畏死的性子,能够轻轻松松获得收益,何必跑到长城底下丢下一堆的尸骨,最后还捞不到什么好处呢?

因此,匈奴人如今就是喜欢占一些口头上的便宜,比如说将国书的尺寸弄得比汉朝国书宽一寸,将单于的称呼弄得特别高大上,至于其他的,还真没有对汉朝这边过于逼迫。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对汉室来说,已经是极大的羞辱了。

对于华夏的观念来说,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华夏人自诩上国贵胄,对于夷狄,那是各种看不上,说人家率兽食人,茹毛饮血,意思就是,夷狄是没有文明的。而匈奴呢,有了自己的文字,甚至在中行说这个叛徒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个粗糙的体制。也就是从匈奴人开始,那些有志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一旦称王建制,对于中原就是个绝大的威胁了!而中原朝廷对此也一直非常敏感。

尤其,如果不是秦末战乱,实际上匈奴在中原政权眼中,那就是小弟弟罢了,当年无论是燕赵,还是秦国一统中原之后,都是将匈奴吊打的,甚至,其实当年草原上,真正的霸主也不能说是匈奴,先是义渠,后来呢,又是东胡,知道冒顿单于与乌孙人联手,打败了东胡之后,匈奴人才算是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

汉初的时候,中原饱经战乱,十室九空,哪怕刘邦他们被围白登山,中原已经有勤王的军队赶过来了,却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跟人力跟匈奴人再来一场国战了,朝廷继续修生养息,这才与冒顿单于定下了和亲之约。

这些年来,两国之间小冲突几乎没停过,北地那边呢,因此与匈奴人多半都有血海深仇,但是,真要是说起国战来,那是没几次,最凶险的一次,差不多就是文帝时候,匈奴人直接打到甘泉宫附近了,为此,文帝甚至自己都亲自穿上甲胄,表示要与匈奴决一死战。

但是,说白了,军事这种东西,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无论是文帝,还是老上单于最后都发现,真要是双方都以倾国之力打起来,那么,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匈奴人可能会如同当年的东胡人一般,后院失火,被其他那些部族取代了自身的地位,而大汉这边呢,修生养息多年的成果也要毁于一旦,说不定,回头又是一场天下大乱。

因此,最终大家重新签订了和亲协议,约定,长城之内是汉朝的,长城之外归匈奴,也算是定下了一个大的基调,之后呢,这种大规模的入侵就很少了,反而是口头上头的官司比较多。

若是放到之后的一些朝代,对于这样的情况,算是已经心满意足了,主要还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大家都被打怕了,不到那个程度,不会想要跟这些游牧民族发生太大的冲突。

但是,放在汉室,这会儿流行的是大复仇的思想,所以,对匈奴,便是主和派持有的态度也仅仅就是,现在汉室还没有准备好,等到准备好了,再一举复仇。而不会觉得可以一直持续这样的和亲政策。

刘彻年轻气盛,压根就藏不住心思,傻瓜都能看出来,这位年轻的帝王早就对匈奴人满是敌意,一点都不想收敛,要不然也不至于这几年来连续搞出了什么羽林卫,虎贲军,建章宫建立起来之后,也几乎就是当做参谋处了,王恢因此直接在朝堂上反对和亲,说匈奴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跟他们和亲,那绝对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回头匈奴人肯定就要翻脸。

而主和派的代表是韩安国,这位也是个苦逼,他原本是跟着梁王刘武的,当年在平定七国的过程中,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呢,就因为没跟到一个靠谱的上司,别说是封列侯了,连个关内侯都没捞到。最终夹在刘武跟先帝之间,名声是刷出来了,前程却有限的很。刘武呢,觉得他吃里扒外,先帝呢,觉得他是刘武的人,刘武一死,他就更悲催了,直接被新任梁王找了个罪名,然后自然就丢了官。

等到田蚡上位,韩安国走通了田蚡的路子,才算是坐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当然,他能力还是有的,眼光也很长远,他觉得和亲这件事还得先继续,没办法,汉军如今虽然强大了,但是,借助于长城,还有什么雁门,上谷之类的城池据守也就罢了,但是要是想要出塞,对不起,马够吗?后勤跟得上吗?这个时代的骑兵居然是到了地方之后下马步战,你敢信?

韩安国哪怕知道实话总是不中听,但是还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彻固然觉得憋屈,但是呢,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在匈奴人的和亲国书上用了印,按照以前的规矩,从诸侯中挑了一个翁主,送上一副陪嫁,丝绸之类的倒是比较多,但是呢,陪嫁的器物不是漆器就是青铜器,至于匈奴人渴望的铁器什么的,对不起,我们自己还不够用呢。

匈奴人也就是为了求个安心就是了,毕竟,他们要西征,也得预防着汉人在后头给他们捣鬼,西域那些小国固然富庶,但是并不怎么适合放牧,并不符合匈奴人的习俗,所以,西征可以,老巢还是在草原上,总不能他们前面带着人去打了匈奴,后头汉人就抄了他们的老巢吧!

何况,汉人的和亲一贯就是如此,任你如何狮子大开口,我就这么多,爱要不要,不要那你来打我啊,不怕崩掉你一口好牙,那你就过来吧!

匈奴人带着和亲的使团走了,而像是王恢这样的投机分子,已经开始暗搓搓的准备搞事。

果不其然,匈奴人走了还没几个月呢,王恢就表示要给刘彻引荐一个忠心爱国的商人。

聂壹可不是什么忠心爱国之辈,这一家子之所以能发财,还能够勾搭上王恢,就是因为他们一家子都是做走私生意的,将匈奴人需要的那些什么铁器啊,粮食啊,酒水啊之类的东西运到匈奴的各个部族,然后呢,就可以从匈奴人那里换到好东西了,除了牛羊马匹之外,还有他们从西域那边抢到的各种战利品,运气好,人家直接就用西域那边铸造的精美金币付账。黄金在汉朝绝对是硬通货,没办法,如今市面上的钱币,那叫一个币制混乱,铸钱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朝廷独家所有的权力,民间也能自己铸钱。像是那些放高利贷的,有良心的,给你弄个什么三铢钱,四铢钱,没良心的,给你一个掉地上就能摔碎的铜片就算是不错了!地主放贷小斗出大斗进,这些放高利贷的也是劣钱出,好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