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陈阿娇(第4/5页)

当然,刘彻后来的确是成功了,他就算是将自个女儿嫁给了一个骗子方士,还封他为侯,让他炼金,炼不死药的事情,下面的臣子都不敢吱声。难道满朝就没个聪明人了吗?无非就是刘彻积威太重,谁也不敢吭声而已。最后直接让刘彻变成了一个大笑话。

不过,刘彻这个做父亲的既然要插手去疾的教育,舒云也没什么反对的理由,因此只得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凭陛下做主便是!”

刘彻答应了下来,又随口问了去疾几句诗经里头的内容,去疾记性很好,对答如流,然后刘彻兴致上来了,不由问道:“去疾以为,诗三百,讲的是什么啊?”

去疾不假思索地说道:“诗三百,通篇便是夷狄入华夏则为华夏!”

刘彻吓了一跳,他还以为去疾会说那位孔夫子的言论,什么诗三百,思无邪呢!结果听到去疾的答案,难免有些震惊,直接看向了舒云,以为是舒云教导的。

这的确是舒云的影响,她看诗经,讲的就是这些,几乎通篇都是天子征讨四夷,还有什么君子野人之类的,君子是国人,野人就是崇尚君子,争取同样成为国人,这里头意思很明显啊!因此,舒云给去疾释义的时候,难免说起了这些,去疾自然记在心里。

刘彻震惊之后,便是抚掌大笑起来:“不错,正是如此!”别看刘彻如今捧着儒家,实际上呢,这根本不是什么他真的倾向于儒家的治政思想,实际上,刘彻更信奉法家,但是呢,儒家的好处就在于,他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秩序,压制朝堂上那些公卿列侯之类的不稳定因素。要不然的话,刘彻吃饱了撑着,才去支持儒家呢!

像是董仲舒搞什么天人感应那一套,刘彻就是嗤之以鼻的,董仲舒提出这个之后,就直接被冷落了,理由很简单,所谓天人感应,就是皇帝圣明,那就风调雨顺,皇帝昏聩,那就有各种天灾人祸。但是,刘彻的理念就是,做皇帝的,永远不会错,就算错了,参照上一条!皇帝永远圣明,做错事的都是下面人!最重要的是,这年头天灾人祸从来都不少,不说天象老是有各种彗星了,海边上会有台风,北方有过几次地震,关中地区呢,同样出过好几次的天灾,水灾旱灾蝗灾什么的,就忽视轮着来,要真是这些都是皇帝的错,刘彻一头撞死算了。

刘彻在世的时候,乃至后来昭宣时代,都能够压制儒家,但是到了后头,以儒家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就已经掌握了舆论也就是话语权,而且刘彻开了一个罪己诏的先例之后,那些士大夫一流,但凡是出了什么问题,就开始逼着皇帝下罪己诏,然后呢,回头明明是下面人搞出来的问题,到最后就轮到皇帝来背锅了!

可以说,儒家算是顺利实现了他们的理想,那就是造一个笼子,将君权关在里头,遇上行事稍微迟疑一点的君主,儒家很快就能够占据主动权。当然了,在乱世的时候,嘴皮子永远比不上枪杆子,像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儒家就开始暗弱,一直到科举的出现,儒家才真正掌握了主动权。

舒云倒是不在意给君权增加一个笼子,但是,这个笼子不能只是儒家,实际上,不管是对皇帝,对朝堂,还是对天下百姓来说,其实还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更好一些,因为唯有竞争,才能让这些学术始终保持活力,谁能够给天下人带来好处,谁就能够成为显学。黄老学为什么能够在朝堂上持续这么多年,不就是因为秦末天下大乱,民生凋敝,不得不让百姓修生养息吗?而如今黄老学之所以不得不退出朝堂,也是因为如今人口滋生,靠着无为而治,已经无法解决现在的许多问题了,朝廷必须要展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来,而不是放任下面自行其是,这只会造成无休止的土地兼并,最后让天下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刘彻如今可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会给以后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板着指头算朝堂上如今有哪些可以教导皇子的人,武帝一朝的名臣现在大半还没出来,因此,刘彻能够挑中的,其实也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儒生了,当然,他也担心自家儿子被儒家那些嘴炮忽悠瘸了,然后呢,顺便再加上黄老派的汲黯,法家的赵禹,这样感觉就差不多了,当下就拍了板。

舒云对此并没有任何意见,只是笑眯眯地对着去疾说道:“去疾以后就要正式读书啦,母亲马上叫人给你准备束脩!”

去疾对此早有准备,乖乖地点了点头,仰着头说道:“那我下学回来,可以教弟弟念书吗?”

舒云点头说道:“当然可以,以后,你来给弟弟启蒙好不好?”

去疾顿时小胸脯挺得更高了:“好,我一定会让弟弟好好学习哒!”

刘循这个小家伙如今正是非常活跃的时候,只穿着足袋,就在地板上追着一个绣球跑来跑去,不小心摔着了,他自己爬起来,嘴上念叨着:“摔倒啦,要小心!”然后继续跟着绣球跑!

刘彻原本看到刘循摔倒,还想要发怒,训斥那些宫人,结果就见舒云笑吟吟地看着,并不插手,顿时也收了声,等到看到刘循那副自言自语的模样,顿时忍不住笑了起来,看着椒房殿中的两个孩子,一时间心中竟是变得无比安宁,但是,他很快就让自己从这所谓的天伦之乐中清醒过来,直接起身说道:“朕还要去长乐宫那里拜见一下母后,今日就不在椒房殿留宿了!”

舒云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模样:“太后那边事情要紧,陛下尽管自便便是!”心中却在嗤笑,须知,自从王太后搬入了长乐宫之后,刘彻对长乐宫就愈发敬而远之了,王太后找刘彻从来就没什么好事,不是给娘家人要这个,要那个,还要忆苦思甜,说自己当年受了多少苦,总之,就是要刘彻将当年受到的苦翻倍地补回来。再有就是给刘彻安排女人,逼着刘彻跟她选中的人生孩子,刘彻又不是专门配种的,他能忍得了这个?因此,长乐宫那边,他是能不去就不去。

真要是王太后传召,他不拖到那个时候,压根就不会动身,如今却主动要去长乐宫,这里头没有猫腻那才叫奇怪了呢!

几次转世,都是在宫闱之中打转,舒云已经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没事不要去猜测帝王的心思,做皇帝的人,就算是昏君,心思也多半七绕八绕的,甚至,越是昏聩的皇帝,你越是很难猜出他们的脑回路。

刘家的皇帝,素来脑洞清奇,刘彻如今还好,等他到了晚年的时候,那真是没几个人能摸清楚他的心思。其实现在,刘彻也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他日渐变得深沉起来,有的时候,你觉得他喜怒形于色,实际上焉知他不是故意让你看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