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与莱姆罗甘进一步交恶(第6/6页)

“如果要我说,”莉拉在一旁插嘴,露出厌倦烦闷的表情,“这人就是这里的印度人中的败类。”她把头搁在右肩膀上,半闭着眼睛。“我记得我爸在佩尼亚尔的时候狠狠揍过他一顿,像纳拉亚这种人就该那么对付他。”

格涅沙往莫里斯椅上一靠,“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毕哈利咬着嘴唇,全神贯注。

“如果圣雄甘地碰到这个问题,他会怎么处理呢?”

“不知道,先生。”

“用笔做武器。那就是他会做的事情,拿起笔来写。”

就这样,格涅沙又重新拿起了笔。他原本以为他的写作生涯已经终结,只是模模糊糊地设想过写一部好莱坞印度人式的自传作品。但这是件大事,他一直觉得应该三思而行。而现在,他必须立即付诸行动。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方方面面都计划好了。他去了趟西班牙港——他原本想鼓足勇气穿上他的印度服装去,但在最后一刻还是换上了西服和长裤——他去了红房子里的工商登记办公室,注册了一家格涅沙出版有限公司。公司的标志是一朵盛开的莲花。

然后他重新开始写作,并且欣喜地发现,在他心里,写作的渴望并没有消亡,只是暂时被压抑了。他非常勤奋,看了一整天的病之后,坐下来一直写到深夜,莉拉不得不一再进书房来催他睡觉。

毕哈利搓着手说:“噢,这下可要纳拉亚好看了。”

两个月后,书印出来了。出乎毕哈利的意料,这本书看起来像一本真正的书:硬皮封面,字号很大,纸张厚实,看起来内容充实而有权威。但毕哈利看到书名的时候有点失望。书名叫“特立尼达指南”。

“巴斯迪奥这次干得不错。”格涅沙说。

毕哈利嘴上表示同意,心里还是存着疑惑。

“这本书对纳拉亚将是狠狠的一击,绝对会给你和莉拉带来很多好处。”

毕哈利认真读了《特立尼达指南》,发现这本书真的很好。该书对特立尼达的历史、地理和人口都有广泛而详细的介绍,还罗列了特立尼达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东西方交融》那个章节里,格涅沙写道:“在西班牙港人们可以惊喜地看到清真寺,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可以在一个叫泉水村的地方发现一座真正的印度寺庙,那寺庙好像是整个从印度搬过来的。泉水村的印度寺庙非常值得一去,无论是出于宗教的原因,还是旅游的目的。”

《特立尼达指南》的匿名作者对这个岛国的现代化进程十分关注。他在书里说,岛上有三家主要的报纸,那些在特立尼达投资的外商们,应该知道在报上投放广告是非常有效的宣传途径。但他同时感叹岛上缺乏有影响力的周刊和月刊,并且告诫外商尤其要小心那些号称为不同民族人群服务的月刊。

格涅沙往美军基地免费送了好多书,那是“为了欢迎勇敢的和我们并肩作战的美国兄弟”,他写道。他还把书赠给许多在特立尼达做生意的美国贸易公司和广告公司。

毕哈利很是不解,但努力掩饰。

莉拉则直说出来:“打死我也不明白,你干吗要这么做?”

他并不回答,只是告诉她多买点桌布、刀叉和勺子,还关照她务必好好管理她的餐厅。他还建议毕哈利大量储备朗姆酒和啤酒。

没过多长时间,美国兵便蜂拥至泉水村。村里的孩子们第一次吃到了口香糖。士兵们乘着吉普车或是军用大卡车突然出现,有的则是带着女朋友搭出租车来的。他们看到了象头神石雕,心中的疑虑消去了大半。在格涅沙带着他们游览了他的寺庙——他用的是“游览”这个词——之后,他们都觉得自己的钱没有白花。

莉拉算了一下,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五千多个美国人来参观了泉水村。

毕哈利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忙过。

“正如我所料,特立尼达是个小地方,那些可怜的美国人压根儿没什么可做的事情。”格涅沙说。

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慕名前来寻求精神上的帮助,格涅沙一一接待了他们。

“有时候,我觉得这些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虔诚的人,甚至超过了印度人。”格涅沙说。

“好莱坞印度人。”毕哈利嘟囔道。不过他说话的时候把嘴唇咬得太紧了,以至于格涅沙没听清楚他在讲什么。

※※※

三个月后,《印度人》宣告缩版,理由是省下钱来支援战争。除了格涅沙,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杂志少了很多药品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广告。《印度人》渐渐失去了对那些印刷精美的图片广告的吸引力,纳拉亚只能靠刊登一些商店的朴素广告来维持杂志的运营。

但是,那只“小鸟”还在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1. [11]一种以英国诗人、画家、雄辩家和家具名匠威廉·莫里斯命名的安乐椅。扶手、椅座和椅背上装有软垫。​
  2. [12]印度教中,象头神名为格涅沙,代表智慧,是湿婆和雪山神女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