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7/10页)

削去干巴巴的木杆,把红色笔芯削得尖尖的。西冈很喜欢用小刀或美工刀削铅笔,让人联想到骨髓从骨头里溢出来的光景,感觉到秘密和生命力倾泻而出。记得小学的时候,他经常用刚刚削好、还散发着木香的铅笔,在自由簿,即内页空白的笔记本上描画机器人和怪盗。总觉得手工削出来的铅笔能画得更好,所以他从来不用卷笔刀。

真怀念啊。时隔二十年,居然想起了“自由簿”这个词。西冈举起红铅笔,确认了一下削好的笔芯,尖端细得仿佛要融化在空气中一样。西冈对自己削铅笔的技术没有退步十分满意,同时又想,马缔还是买个卷笔刀比较好,我调走以后,马缔难保不会用小刀削掉自己的手指,太令人担心了。

“嗯……”

马缔哼哼着把稿子放到桌上,左手挠着头发,右手在桌上游走,似乎在寻找什么。西冈把红铅笔塞进马缔手里,于是他抬起头来。

“谢谢!西冈,这篇文稿看来需要大幅修改才行。”

“果然是这样。”

“执笔的教授同意我们修订稿子吗?”

“当然了。委托的时候就跟他说过‘我方可能会做修改’。不过,那教授挺难缠的,”西冈盯着文稿说,“保险起见,还是告诉他具体要怎么修改比较好。”

马缔点头赞同,用红铅笔修改起文稿来。

“首先,冗赘的语句太多。辞典的文稿不需要执笔者的主观意见,只需列举事实。其次,教授的稿子中没有出现旧假名,引用的和歌也都用现代假名标注,没有忠实于原典。”

“不说别的,这首和歌有必要引用吗?”

“这点需要进一步商榷,现阶段姑且省略吧。”

【西行】(1118—1190)平安末期·镰仓初期的歌人、僧侣。法名圆位,俗名佐藤义清。

“西行这个名字,不是他当了和尚之后才取的吗?”

“西行是法号,作为僧侣,他的名字叫作圆位。”

“呵。不过,这样一改文章就简洁多了。接下来要怎么改?‘心有所悟……削发出家’这句,槽点也太多了。”

“对啊。关于西行出家的理由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因朋友的离世而感到世事无常,也有说是因为失恋,一直没有定论。”

“当然了。我觉得就算是本人,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要出家吧。”

听到西冈的话,马缔淡然一笑。

“人的内心,有时对自己而言都是个谜。”

“还有那句‘毅然抛下洒泪挽留的幼子’,我真想问问到底有谁看到了。”

“这部分写得太含糊了,全部删去吧。其余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目前改成这样如何?”

曾作为宫廷侍卫侍奉鸟羽上皇,二十三岁出家。之后云游诸国,吟咏自然与心境,创立了独特的歌风。《新古今和歌集》收录其九十四首和歌,居收录数量之首。著有个人和歌集《山家集》等。卒于河内的弘川寺。

的确,这样就颇有辞典的味道了。看着紧凑了许多的修正稿,西冈满心佩服,但马缔似乎还不满意。

“只是,对辞典而言,‘西行’这个词条仅有人物说明还远远不够。”

“除了人名以外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记得还有‘不死之身’的意思。”

“为什么?”

“据说‘旅途中的西行眺望富士山’曾经作为绘画题材风靡一时。由西行远眺富士山的‘富士见’[18]一词衍生出了‘西行即不死之身’这个说法。”

“原来是大叔式俏皮话啊。”

“是文字游戏啦。”

西冈感到无力。为什么会有人争先恐后地画“远眺富士山的西行”呢?实在让人无法理解。画和尚有什么意思?

“另外还有……”

“还有别的意思?”

“是的。由于西行云游诸国,所以也用‘西行’一词表现‘周游四方的人’以及‘流浪者’。”

西冈从书架上抽出《日本国语大辞典》的其中一册,找到“西行”这个词条。一如马缔所说,释义中不仅有对人名的解说,还包括了从西行这个人物派生出来的各种含义。这便是西行法师为人们所熟悉,直至今日也依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证明吧。

“其他还有什么意思?”

西冈故意试探马缔,一边偷偷翻看《日本国语大辞典》一边继续发问。

“记得田螺也被叫作‘西行’吧;能乐里有一出剧名叫《西行樱》;还有,把斗笠扣在后脑勺上的戴法称为‘西行笠’;把包袱斜着背在身后称为‘西行包’。此外,可能还需加上‘西行忌’的解释。”

不光查了《日本国语大辞典》,西冈还搬出《广辞苑》和《大辞林》来验证马缔的回答。这已经超越“厉害”的等级,西冈不由得有几分毛骨悚然。

“……难不成,这些辞典的内容你全都记得?”

“要是真能记住就好了,”马缔一脸抱歉地蜷缩起身体,“另外,考虑到版面,没法把‘西行’的所有解释都收录进去。西冈你认为《大渡海》里选择哪些义项比较好呢?”

“‘周游四方的人、流浪者’和‘不死之身’。”

“……为什么呢?”马缔平静地问。

西冈抱起双臂仰望天花板。纯粹是出于直觉的回答,被他这么一问反而为难起来。

“硬要说的话,是因为现在已经没什么人用斗笠和包袱皮了。假设我斜背着包袱在路上走,突然遇到朋友,他对我说:‘你这是西行包的背法呀。’”

“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的几率连万分之一都没有。”

“毕竟是假设嘛。然后听了朋友的话,我马上就能明白过来什么叫‘西行包’。我们再假设这种情况:一天,公司发来通知‘从明天开始,请本公司员工背西行包上班’。”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连亿分之一都不到吧。”

“我都说了只是假设嘛!收到通知,我一定会问:‘什么叫西行包呢?’这时,只要加以说明,我马上就能理解。也就是说,结合上下文很容易推断出‘西行笠’和‘西行包’的意思。如果有懂得意思的人加以说明,也很容易想象。”

“原来如此。也就是说,特意翻辞典查‘西行笠’和‘西行包’的必要性不高,对吧?”

“对。《西行樱》也是,听到或看到这个词就联想到能乐剧目的概率很高。因为一般不会在没有任何铺陈的情况下,突兀地谈到或写到《西行樱》。只要能推断出这个词与能乐有关,之后查查《能乐事典》一类的书籍就能解决。”

“‘西行忌’也很容易从字面上猜到是指西行的忌日。不过,将田螺称为‘西行’的情况又如何呢?这个很难推测出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