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2/2页)

他说得铿锵有力,座上的新泰帝不由得微微颔首,却压了压嗓子,沉声问道:“你身为户科给事中,只宜纠查户部之误,如何查到兵科所属将官头上?是谁教你行此越权之举,谁替你寻来这些人的履历!”

桓凌低了低头,掩饰住嘴角没来由绽开的一点微笑,庄肃地答道:“臣当初在汀州府通判任上时曾学过些断案、捕拿盗匪的本事。查此事时是先知道了潘家之事,从他家关联之人查起,亦有兵部用将奏章、户部与兵部出入帐目可循,一点点牵出奏章上那些将军的。”

这些“走访调查”的法子还是他刚到汀州府时,时官儿怕他不会办案,特地到府城相陪,旦夕相处间慢慢教他的。

虽是在御前奏对这样严肃的场合,只消想起宋时,桓凌就忍不住心中快活。天子听说他这私访查案的本事,也自生出了几分好奇,命他细细将自己查访的过程交待出来。

桓凌便把自己实地走访调查诸将的过程细细讲来,并从袖子中掏出自家留存的证据,念了上头记录下的详细时间、地点、事件,讲解自己是如何从比对出想知道的细情。还有些暗中取来的口供,其中几张上面还带着签押,便拿给首领太监查看。

这一番奏对之后,新泰天子看向他时神情中更多了几分欣赏,声音也放得和缓许多,吩咐道:“且下去吧,朕自有裁断。”

桓凌依旧端端正正地行礼退下,这半天紧张的御前奏对都似乎没让他感觉到半分疲惫,出门时依旧身形挺拔,神色坚毅。一路上不少内侍宫人目送着他身影离去,而进了翰林院里,又有一群给事中、御史如同英雄般迎接他来。

他们言官专司弹劾、劝谏,与别的官员不同,都以做孤臣、诤臣为荣,哪怕天子有乱命也要封驳,更不管弹劾的人背靠着哪位皇子。

桓凌身为王妃之兄,却能为国事不计私利,弹劾周王的外家,简直是他们诤臣的楷模!

兵科都给事中与左右两位给事中自听说他弹劾了兵部尚书,便都有些惭愧自己只顾弹劾在外的将领,没能早早看出兵部之弊,递上这本该他们兵科先行之本。但如今也来得及,桓凌已然亲自入宫答对,开了个好头,他们也该拿出如刀利笔弹劾兵部尚书监管不利之举!

众人纷纷回去写弹章,然而奏章尚未递上去,圣上便已下旨,命都察院彻查兵部此次呈上的将官名单,凡有不称职者,一律夺职,发往偏僻远方卫所历练。

户科给事中桓凌纠察兵部疏漏有功,加佥都御史衔,出京代天巡查受贼寇袭掠最重的陕西边备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