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6/19页)

注一:宫中侍奉皇室、贵族,负责杂务的下级官员。

兵卫无法回话,这也是理所当然吧。

“神社佛寺也会举行追傩仪式。到了近代在民间广泛流行,全国都会举行。这个相信你总该知道了,就是节分驱鬼的仪式。”

“节分是——赶鬼的仪式吧,所以当然是——”

“呵呵呵,鬼在外(注二)是吧。洒豆的仪式是在宇多天皇的时代前后开始的,这是受到阴阳道的影响。所谓的节分原指季节更迭的时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晚就叫节分,故一年理应有四回。古人认为立春前夜阴阳对立,邪气生,易有灾祸,故为了驱走邪气才会举行追傩。在追傩变成逦豆的时候,魍魉这种跟不上时代的妖怪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鬼。”

注二:节分洒豆驱鬼的仪式中,一个人扮鬼,其它人拿着炒过的大豆丢他,并喊着“鬼在外,福在内”来祈福。

“鬼——”

兵卫痛苦地硬挤出这个字来。

京极堂的兴致更高昂了。

“如前所述,鬼的字义原指死人之魂魄。在中国,所谓的鬼指的是死灵或祖灵。传进日本之后这个字被用来指反朝廷势力——也就是不肯归顺的人们。例如与当权的朝廷对抗的虾夷人与肃慎人就被人以魅鬼这个蔑称称之。四方不顺服之鬼神——在日本书纪中如此称呼后逐渐普及、固定下来,同时鬼的字义也随之变化。最后,代表着污秽与灾恶的鬼就这样诞生了。所以鬼算还好对付,要是你没把魍魉找出来就好了,魍魉可是比鬼还古老的。”

“所以我才——”

“促成鬼的诞生的是阴阳师。就如同基督教的传教必定伴随着恶魔的存在,阴阳师们失去了鬼也无法存在。”

京极堂吐了一口气,瞄了一眼门口。

夏木津站在那里。

接着,又继续说:

“阴阳五行的思想当初与佛教一起传入,可说非常古老。但阴阳道的成熟与完成则又要等到好几世纪以后。阴阳道正式被朝廷采用已经是在奈良时代后期以后的事了——”

京极堂边说边缓缓移动。

“——当时的权力者吉备真备就是促成此事之人。他废止了原本负责统帅咒禁师的典药寮,将他们使用的方术与基于阴阳五行等大陆最新知识完成的阴阳道做结合。接着来到了平安时代,阴阳道被发扬光大。在由律令神祇祭祖转移到王朝神祇祭祖的过程中,可说是阴阳道祭祖的集大成版的四角四堺祭完成了。”

兵卫真的能理解这段话吗?连我都有好几个部分跟不太上了。

“驱除并清静宫城四个角落的是四角祭,保护都城四境的是四堺祭。这是——将污秽由四边与四角构成而成的四角结界中赶出去的祭典。此时四角的方位所指就是干、坤、艮、巽,亦即戌亥、未申、丑寅、辰巳。你说的丑寅——鬼门在此登场了。但这个仪式所驱除的对象必定是鬼,而非魍魉。”

“那、那又怎样?”

“所以说,如果你说鬼门是不宜的方位的话,那么你要驱除的对象就必定得是鬼才成。”

“愚、愚昧至极,古早以前是怎么做的我不知道,我——”

“事情可没那么简单,你分明也使用了古老的仪礼。寺田先生,你踏过反閇吧?”

“反閇?”

兵卫的额头上渗出狼狈的色彩。

“他是怎么对你说的?反閇?还是禹步?或者说,他根本没告诉你名称?”

兵卫只是保持沉默。事情演变成如此的话已经没人能跟京极堂相抗衡了。

“就是你脚踏地板的那个动作。我没亲眼见你踏过,不过我想应该是这样吧。”

京极堂踏起很像是在踏四股(注)的奇妙动作,把地板踩得砰砰作响。

注:相扑的基本动作。手扶膝,左右交互高抬起脚,用力踏地。

“天武博亡烈!”

铺上木板的地板很响亮。

“这叫五足反閇,如果是九足反閇则是如此。”

京极堂手切“临兵斗者皆数组在前”的九字诀,同时唱诵着相同的咒语踏响地板。

这就是鸟口录音的那个砰砰作响的动作吧,节奏也很相似。

“这是阴阳道或咒禁的方术,能跨越邪恶方位的魔术步伐。你学到的跟这个很相近,这边恰好是寅的位置。”

京极堂向前踏出左脚。

“天蓬。”

右脚靠上踏出的左脚,接着又踏出右脚。

“天内。”

京极堂重复以上动作绕了一圈。

“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

再度回到寅——东北东的位置。

“这原本是要在中间设有祭坛的地方进行,重复四回方才动作的步法——这个步法记载于《尊星都蓝禹步作法》,与你的踏法很像吧?”

想必很像吧,兵卫没有回话。

“这种步行术的原型可在道教中找到,也是种与方位有关的咒法。你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了这种师承自阴阳道的咒术。”

京极堂走到兵卫的正前方。

“若问阴阳师们为何能在一时之间独占了原本隶属于神祈官的职责的宫中祭祀,那是因为原本的作法是将污秽驱除,而阴阳师们却是与你相同,将全部污秽揽于一身;因为他们本身成了污秽,人们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后来阴阳道被逐出中央,他们本身也变成了鬼。传说中有名的阴阳师们大半都是异类的末裔,是鬼的同类。创造出鬼的阴阳师们——最后自己也成了鬼,也因此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混乱。”

听这番话的兵卫才真的达到了混乱的极点。这也难怪,因为他正受到一个突然闯入的莫名其妙男子用无法理解的道理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