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命的“交换券”(第3/3页)

为了研究今后的对策,召开了调查会议。大家怀着失望的心情参加了会议。会上,首先研究了迄今为止的调查结果,并讨论了肇事者的去向问题。

“以前把调查重点放在收到请帖的人的汽车上,这是不是有些盲目性?”

“不过谋害者不会坐出租汽车的。”

“如果谋害者坐朋友的汽车呢?可能谋害者是收到请帖的人的朋友,他在送朋友去会场的路上出了事。”

“你说的有道理。那么调查收到请帖的人的汽车就没有什么意义啦!”

“这样一来要调查的范围会无限扩大,就更不好办啦!”

虽然会上提出过新的线索,但这些线索在调查时都有局限性。最后,会议提出了以下几个情况和几种可能性:

(一)谋害者仍然是在收到过请帖的人中。

(二)最可疑的人是已经答应出席而后突然缺席的人,

但不能排除迟到的人和事先说明不能出席的人。

(三)由于所有收到请帖的人的车上没有发现因事故引起的损伤和维修过的痕迹,因此肇事者可能是借用了朋友的车子。

(四)从第三项引伸出来的推论来看,不能排除谋害者用自己的车子把被邀请的人送去会场的可能性。

(五)在收到请帖的人中查不出被害人。

(六)丢失交换券的人和本案可能毫无关系。会议还决定了以下调查方针:

(一)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发出通知:凡目睹犯罪行为和在案件发生时通过此地的汽车,以及发现三月八日前后失踪者的人,均需到警察署报案。

(二)对汽车修理厂、焊接厂、涂漆厂的调查范围,从县内扩大到邻县。

(三)对医院进行调查。

在调查交通肇事逃跑案时起最重要作用的“遗留材料”,由于被害人从现场消失,也不知他的身份,所以调查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但是交通肇事逃跑案调查组“追到天涯海角”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